更新时间: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从汨罗江到德国美因河,不同国家的人们在龙舟竞渡中体验文明交融的魅力。此时此刻,中乌联合考古队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流域,一同发掘千年古城尘封的历史记忆。来自希腊、墨西哥等国的珍贵文物正与中国各地观众见面,展现世界文明的绚丽多姿。一幅幅文明对话的生动图景在中国与世界各地渐次铺展,播撒下更多友谊的种子。
他拿起一枚掌心大小的石头,铜丝在其上掐出精细的花朵轮廓,釉彩点染着柔和的蓝与绿,小巧玲珑却意趣盎然。这些作品是可以置于案头、握在掌心、赠予友人的美好物件,承载着祝福、回忆或单纯的喜爱。
6月1日,“津彩南望·乐享非遗”主题展演暨京津冀古乐交流展演在天津葛沽镇时代记忆馆景区举行。现场,8家古乐团队登台献艺,激昂的鼓点和悠扬的唢呐声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与情感。在非遗技艺展示区,刚出锅的米糕香气四溢,引得观众驻足品尝;在津派面塑展示区,传承人用灵巧的双手将面团捏成各种形象;陈氏制瓷展示区则让观众了解到一件瓷器从泥土到艺术品的华丽蜕变。
第一方面,完善托育服务支持政策体系。实施3岁以下婴幼儿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降低家庭养育成本;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全国半数以上省份将发展托育服务作为本地民生实事项目,1315个县(市、区)已经出台了托育机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发放消费券等措施来降低托育服务价格,让婴幼儿家庭“托得起”。
日本熊猫保护协会会长土居利光在致辞中介绍了日本在大熊猫保护领域的相关实践与公众参与情况。他表示,大熊猫在日本社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亲和力,未来希望通过此类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强日本民众对大熊猫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扩大生态保护的社会影响力。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千古绝唱让古蜀道成为中华文化经典意象。在大洋彼岸,年过八旬的美国老人贾和普(Hope Justman)从欣赏唐代名画《明皇幸蜀图》到写作《剑门古蜀道行走记》(Guide to Hiking China's Old Road to Shu),用二十五载徒步之旅丈量这条千年古道。
距今7000年至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因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的发现而命名,是江南地区目前所知最早的史前文化。在临平茅山遗址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地层堆积,出土遗物以陶器居多,主要是泥质红陶、夹砂红陶。茅山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夹砂陶腰沿釜是一件炊具,器身中间有一个突出的腰沿,起到阻挡烟气上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