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在重庆读大学的郑媛浏览某社交平台时,刷到一则帖子——照片里的女生外形温婉可人,穿搭清爽时尚,很夺人眼球。郑媛点赞并关注了该账号。
其中,第一篇章“欢腾·星斗”,溯及百万年时空,自远古人类之遗迹,到耕织生业之余响,直至五千年文明初章。通过展示良渚之城、宝墩之邑、石家河之纹陶、凌家滩之成玉等早期中华的多元谱系和共同基因,揭示长江与黄河并肩为源,交相呼应,于万象初生中携手孕育中华文明的生命根系。
近年来,两市的交往日益注重“未来的连结”,青少年交流成为亮点之一。大谷晓介绍,2023年,神户高中生访问天津,有学生因此萌发海外求学念头并报考外语院校。“青少年阶段的异国文化体验,不仅对人格形成、学业与职业选择有深远影响,更会拓宽视野,丰富人生。”
香港6月13日电 (记者 刘大炜)香港教育大学(简称“香港教大”)13日与清华大学在香港举办以“未来教育与学习”为主题的论坛,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未来教育与学习的前沿议题深入探讨。
“亚丑钺是‘显眼包’,能够拉近文物与观众的距离。我们在选展品的时候会考虑一些好玩、奇特的文物,比如三星堆的‘太空人’、殷墟博物馆酷似‘小猪佩奇’的陶猪等。”高红清说,两件亚丑钺1965年出土于山东省青州市苏埠屯遗址,圆圆的大眼睛配上龇牙咧嘴的大口,看似表情凶狠,却显得十分可爱。
在这场跨越申遗全周期的对话中,“保护”始终是最高频的词汇。无论是“利用服从于保护”的呼吁,还是“长期主义”“平常心”“价值认知”等关键词,都指向同一个核心——申遗绝非终点,而是以国际标准强化保护的新起点。而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正在文明的接力中回响不绝。(完)
甲骨文的出现让商代成为信史时代的开端,青铜器精湛的制作技艺构建起“祀与戎”的国家治理框架。正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的展览“看·见殷商”,组织全国28家文博单位的338件(套)文物,揭示了商代文字、礼制、技术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深远影响,勾勒出商代历史的清晰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