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太铁路阳泉火车站
建站背景:1904年正太铁路始建,原计划从正定县柳林堡修至太原,后改由石家庄修起,又称石太铁路。1906年,正太铁路正式通车,全程243公里,设大小车站34个。当时阳泉站址所在地还是一片乱石荒滩,最初计划在平定平潭村设平潭站,但因该地空间狭小、乡民反对等原因,最终将站址东移至小阳泉村范围的沙江口,阳泉站由此诞生。
早期发展:1916年,保晋公司总部迁至阳泉火车站附近,翌年在阳泉站北面创办“保晋铁厂”,一批店铺、商号也在周围陆续建立,到1920年,阳泉上站、下站商业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了阳泉城镇的发展。1926年,阳泉站建设了候车室和一站台。1939年10月,正太铁路由窄轨改为标准轨。
1947年阳泉解放,阳泉镇从平定县划出设立阳泉市,成为设立的第一个城市,阳泉站为支援解放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学大寨运动高潮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阳泉站迎来高光时刻,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34个国家的外宾乘坐专列或普通列车到大寨,都要先到达阳泉站。1973年4月23日,周恩来陪同墨西哥总统乘坐专列抵达阳泉站前往大寨;同年6月25日,陪同马里共和国元首也在阳泉站下车转乘前往大寨。
1991年10月9日,阳泉火车站新站房建成投入使用。2009年,石太客专正式建成通车,在阳泉市北部的盂县孙家庄镇设立了阳泉北站,老石太线的客运逐步转移到石太客专上。
旧址建筑:阳泉火车站旧址是修筑山西第一条铁路——正太窄轨铁路时,由法国人于1906年设计建造的欧式建筑。建筑面积为578平方米,东西最长处40.62米,南北最宽处16.84米。由三个尖顶建筑构成,中间为钟楼,高5.9米,宽4.85米,分为三层,顶部为尖顶镂空结构,内置时钟。以钟楼为中心,两旁各有一条长11.5米、宽2米的长廊与两边的尖顶建筑相连。现存有候车厅、贵宾室和钟楼等一系列建筑设施,布局结构依然完整,建筑风格如故。候车厅南侧的大门上写着“阳泉站”三字,东侧墙上写着“国家工业化”字样。
1991年投入使用的阳泉站新站房,在设计上可能结合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功能需求,具备现代化的候车、售票、办公等设施,能更好地满足旅客和铁路运营的需要。
在阳泉站运营的大部分时间里,办理旅客乘降业务,为阳泉及周边地区的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在其客运高峰期,曾有发往全国多个方向的列车。
阳泉站的诞生和发展促进了阳泉由乡村向城市化发展,使阳泉从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带动了阳泉商业、工业、城镇基础设施以及各项公用事业的发展,是阳泉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兴起和繁荣的重要见证。
- 历史文化价值:阳泉火车站旧址是山西省现存年代最早、最完整的一处百年车站,是典型的欧式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阳泉站一直是石太铁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为山西与华北地区的物资交流、人员往来提供了重要的运输保障,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阳泉站的客运业务处于停运状态,老站房成为了铁路房建维修单位的办公场所。其旧址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维护。
正太铁路阳泉火车站见证了阳泉市的百年兴衰,是阳泉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铁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的故事不仅是一部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历史,更是一部城市发展的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