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4月通胀及出口数据点评:贸易战局势向好食品供需格局未变
国家统计局5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CPI同比-0.1%,预期-0.1%,前值-0.1%;环比上涨0.1%。核心CPI继续回升,同比上涨0.5%,仍保持温和上涨趋势,环比上涨0.2%。PPI同比下降2.7%,预期-2.8%,前值-2.5%,环比下降0.4%。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4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8.1%,前值12.4%;进口同比-0.2%,前值-4.3%。
4月份,食品价格同比由上月下降3.3%转为上涨0.3%,环比上涨0.2%。其中多数食品都有强于季节性的表现,如鲜菜、鲜果、猪肉等,分别同比-5.0%、5.2%、5.0%。但就供需层面来看,食品供过于求格局依旧维持不变,价格短期波动可能性较大。节后生猪出栏节奏较为缓慢,供应后移产生的压力或在5月中下旬后逐渐显现,阶段性供应潜在压力尚在,需求降温,供需或从短期相对平衡转向偏松,预计价格震荡偏弱运行。此外,需求回暖及假日因素共同影响,文旅相关行业需求回升明显,带动出行服务价格迅速上行,飞机票、交通工具租赁费、宾馆住宿和旅游价格分别上涨13.5%、7.3%、4.5%和3.1%,涨幅均高于季节性水平。
4月我国PPI同比下降2.7%,前值-2.5%,预期-2.8%;环比维持-0.4%不变。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导致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迅速下行,影响国内相关行业价格下降,黑色建材和石油化工拖累最为显著。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3.1%,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6%,剪刀差走阔,上下游材料价格分化更为严重。关税战愈演愈烈加剧全球经济衰退担忧,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形成压制,而原油和出口相关行业表现最为明显,4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再度下降3.1%,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价格下降2.5%。除此之外,煤炭库存偏高,需求季节性回落也产生了一定拖累。与此同时,贸易战升级必将加速我国国产商品替代进程,推动“新三样”产品制造,强化我国高端制造业突破,更好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按美元计价,4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8.1%,较上月下调4.3个百分点;对美出口同比下降21.0%,增速下降30.1个百分点。同时,去年较高基数,也对今年4月出口同比增速有一定下拉作用。但从增速来看,8.1%增速反应我国贸易仍处在一个较好水平,或与关税完全落地前企业“抢出口”有关。例如,我国对最大贸易伙伴东盟出口同比增长20.8%,增速较上月加快9.2个百分点,走势显著强于季节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对美出口下滑的负面影响。同时,一季度全球制造业PMI指数处于扩张区间,外需对我国出口整体上依旧有较强支撑。但随着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不断推进,美方承诺将于5月14日实施暂停征收24个百分点关税税率。逐步向好的贸易战局势改善全球外贸预期,下半年我国贸易有望好转,“稳外贸”政策需持续加码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