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高级中学发布喜报
捷报频传振人心,教育征程书华章!近日,第十一届“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评选结果揭晓。我校朱翠华老师历经材料申报、笔试、面试层层选拔与专家评审,凭借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突出亮眼的教学成果,以及对教育事业赤诚的情怀,一路过关斩将,斩获“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这一殊荣!
朱翠华,党员,高中政治高级教师,南京市政治学科中心组成员,现任南京市东山高级中学副书记。先后被评为宿迁市教坛新秀、江宁区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先后荣获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2010年全国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特等奖,2021年南京市高中政治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在多项比赛和教学实践中磨砺出简约自然、沉稳灵动的教学风格。
具有初一到高三政治学科的大循环教学经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教育教学成绩优异。多次承担省、市级公开课或讲座,主持或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近十项,有二十余篇论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教学与管理》等核心期刊上发表。
十八载春秋流转,时光淘洗了岁月,却未曾动摇“努力上好每节课”的初心。这份朴素的坚持,成为她教育路上最坚固的支点,让平凡的生命在教育的长河里泛起微光。
2010年9月17日,她清楚地记得那个非比寻常的日子。走上工作岗位的第四年,一个黄毛丫头愣是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出人意料地获得江苏省初中优质课比赛的第一名。而后准备全国赛课的日子,以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打磨课堂。夜晚,为了一句最精准的过渡语,反复在电脑前推敲;周末,为了使课堂更流畅,在镜子前反复练习;假期,为了更为理想的教学设计,不断地加工打磨。一次次试讲,一次次推翻,一次次重构……
在全国赛课的点评总结会上,专家点评:“来自江苏的朱翠华老师的课堂,温暖而深刻。”温暖是流淌在课堂里的教育温度,深刻是扎根于学科本质的思想深度。那一句轻轻的话语,却剧烈撞击着她的心灵,抵千军万马,四海潮生。这是对她坚守的回应与肯定,也赋予她继续超越的无穷力量。
然而,2011年转型高中教学的挑战,让一切归零。面对全然陌生的《经济生活》,她将初中获奖教案锁进“过去式”文件袋,连续三个月旁听老教师的课,笔记写满6本活页册。
所有的磨砺,都在尝试唤醒你。工作18年,共开设了全国、省、市级公开课42节,她已经记不清在脑海中播放过多少次磨课的场景,“温暖而深刻”也成为大家对我课堂特征的普遍评价。N次推翻重构的磨课常态,“输入—内化—输出”的螺旋式循环,从基本功提升到教学特质固化,从教学模态优化到课程意识觉醒,从科研成果累积到各类称号获得,于无痕中悄然生长。
作为一名高中老师,必须带领学生面对高考的终极检验。学生要有优异的学业呈现,老师自己必须学得好。她深知,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必须要成为“行走的题库”,对于学生的提问没有接不住的“知识盲区”,掏出红笔可以当场变身“人肉解析机”。为了扎实专业素养,她拿出年年自己读高三备高考的心态,构建自己的“三位一体”备考体系。
研究考试从啃教材开始。2011年,她从初中转向高中教学,这对于我而言完全是陌生的。她从读课标、研考纲、啃教材开始,第一轮教的五本教材几乎都被她“啃破”了。2020年以来,面对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她开始了新一轮“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攀登。近两年,她在省内外做了10余次高考备考的新教材解读。从教以来,有10余篇围绕教材解读的文章发表于核心期刊,其中一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题海实战淬炼火眼金睛。讲课就像在“输出”,自己限时做题就是在“输入”。输入输出形成循环,促进我将解题技术可视化,不断深入对教学的精准把握。不论教不教高三,每年必刷完江苏各地的模拟题和全国各地的高考题。基于统计的“病症数据库”“动态学情分析数据库”,她建立了“试题诊断—错因分析—教学改进”的闭环系统,精准定位学生思维盲区。在历次区级高三教师解题竞赛、课标竞赛中,她均获得一等奖。
命题是教育者的第二语言。8年前,她开始参与市区命题工作,开启了三尺讲台外的命题修行路。有学科中心组大师们的带领,在市区命题工坊的淬火中,很顺利悟出试题命题的一般原则。但“命”出智慧,“题”升素养,绝非易事。当她闭关两日,自以为得意的命题成果,把关老师2分钟将其pass,她崩溃得茶不思饭不香,甩甩头发调整状态从头再来。只有点点灯光陪伴着她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深夜案头堆积的废弃题稿,是比星辰更闪亮的思维草稿。从推翻到重构,从临摹到创生,她更深刻理解命题人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命题命题,就是拿命换题”!
当看到自己命制题中的情境材料、问题设计、命题意图与高考题高度相似时,那种貌似与高考题神交过的狂喜,家人们,谁懂呀。如今课堂已成命题实验室,学生设计“矛盾选项”时的眼眸,闪烁着当年她在深夜推翻题干的执着,当考试变成认知镜鉴,分数便成了思维生长的年轮。
回首十八载的教学历程,她似乎从未刻意追逐某个目标,而是像溪流漫过山石,自然而然。南京市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像一场无声的检验。首先要经过区级材料初筛,获得推荐到市里的资格;再经过市级笔试和材料得分的突围,获得终极面试的机会,最终入选的概率仅为40%。当然,看似“顺其自然”的每一步,其实都藏着过往的伏笔。
当专业成长自觉性如潮水般退去时,总有一双双温暖的手将她托起。记得第一次触碰核心期刊的门槛时,韩广军师父将她的文稿拆解成无数段落,红色批注如星火燎原;刘利群师父为她的公开课课件美化调整,连文本框的阴影角度都要反复推敲;殷斌宇师父的听课笔记像工笔画卷,教会她如何捕捉课堂的呼吸韵律。周智宁师父的课堂常有神来之笔,一个生活案例就能点燃整堂课的智慧火花;纪立建师父则擅长将哲学命题化作春风细雨,学生在笑声中接住思想的种子。市区教研员、许多大咖名师专家领导、学校领导同仁,等等,都给予了她许多的帮助和指导。
“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这句镌刻在政治组墙上的箴言,早已化作血脉里的基因。那些共同研磨的深夜,电脑里堆积如山的资料,试讲时同仁们刻意制造的突发状况演练......所有细节都在诉说:教育从来不是独奏,而是永不停歇的交响乐,所有的所有都是团队馈赠给她的隐形翅膀。
东高政治教研组在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纪立建的引领下,人人都在进步和成长。9名教师中,1位正高、特级,2位市学带,4位区学带,1位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培育对象;人人开设过市级公开课,人人获得过市级基本功或优质课一等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连续三届斩获“南京市先进教研组”称号。
带头人评选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淬火,白天要处理教学和行政事务的千头万绪,回家后还有家里的万千乱麻。考试前两周,正式着手复习却胃病发作,电脑边放着粥碗,资料上沾着药渍,仍在坚持忙完日常工作后,夜里继续看书做题。面试前72小时的极限冲刺,她把自己钉在书桌前反复翻阅教学设计。当发现抽到的课题恰是上过的一节公开课内容时,突然明白:所谓幸运,不过是平时积累的偶然显形。那些充分利用的碎片化时间,那些深夜或凌晨的疲惫阅读,竟在关键时刻连成了知识网络,终成专业成长的醍醐。
教育,从来不是一座孤岛。当她从政治课堂走向管理岗位的那一刻,学科边界在脚下悄然消融。管理不是简单的岗位转换,而是教育视野的重新对焦。她循着那束跨界的光,在一边做一边学当中,去迭代知识结构,探索发现教育的辽阔与深邃。
文字的力量让她意外成长为校园文化的塑造者。作为小编,近百期《缤纷东外》校报,2000余条微信推送的背后,是无数个精心打磨的日夜;多篇专版宣传报道见诸报端、优秀新闻奖的荣誉,见证着在新领域成长的足迹。在学校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她参与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从校徽设计到楼宇命名,从办学方略到校训校风,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一草一木都成为育人载体,用文化的力量涵养师生的精神气质。
教研转型开辟专业新天地。她深度参与学校“素养教育”和“四维课堂”的课题和项目研究,推动课程校本化实践落地。与政治组同仁并肩努力,教研组荣膺“江苏省工人先锋号”,连续三届斩获“南京市先进教研组”称号,更成功申报“南京市思政育人特色学校”,创建《基于立德树人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实践研究》课程基地,实现了从教学实践到教育研究的发展。
三年磨一剑,首战创辉煌。她承担学校转型升级后首届高三的分管工作,她和团队44名小伙伴们齐心协力,用1095个日夜的坚守与拼搏,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培养出全省前100名2人、前162名3人,更有多名学子圆梦北大、复旦、南大等顶尖学府。这份成绩单,也见证着她从老师工作到管理工作的成长。
为师之道,从无捷径可走,唯有恒心以持;成长之路,岂能一步登天,但求静默而行;成功之时,非是一人之功,实乃众人之托。感恩,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