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长谈 新一轮党员教育培训如何抓实见效

  据新华社2月27日电,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要求,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在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和抓好党员日常教育基础上,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落实政治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党的宗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知识技能教育等基本任务,分级分类对党员开展有组织的专题培训,确保全体党员应训尽训。

  奉化区坚持融入大局育队伍、育强队伍为大局,像抓领导干部培训一样抓党员教育培训,系统构建“九个一”党员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健全“一表一单一指引”。聚焦体系不健全、重点不突出、效果不均衡等问题,探索建立党员教育培训量化指标分析表和任务单,根据参训党员的行业、领域、群体、岗位等需求,明确重点学什么、学多少学时、应该怎么学,研究制定《党员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16条指引》,让培训者一表统览、参训者一目了然,切实优化党员教育培训的工作体系和方法手段。

  建强用好“一室一院一中心”。在充分发挥区镇两级党校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强化名师工作室的示范效应、滕头乡村振兴学院的品牌优势和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的覆盖功能,汇集全国优秀员傅平均、全国先进工作者陈妙金以及省市兴村治社名师等师资力量,针对性设置从学校教室到田间地头的教学课程,持续深化“党课开讲啦”和“学习身边榜样”等活动,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向基层延伸,持续提升党员教育培训的精准度、实效性和覆盖面。

  抓深做实“一赛一评一亮相”。分类建立“奉楫扬帆·赛绩争先”机制,全面推行党员“一人一岗”,将教学阵地延伸至信访维稳、工厂车间、振兴一线,练兵战场拓展到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平时战时。同时,积极探索AI等新技术新应用赋能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加强对党员参学参训情况的动态分析、系统评估。定期举办“锋领奉化”优秀党员风采展,让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党员受表彰、上奖台,形成“激励一个、带动一批”的辐射效应。

  《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为新一轮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泰顺作为浙南革命老区,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抓好贯彻落实,重点深化“三个聚焦”,推动党员教育培训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一是聚焦主题主线深化理论武装。始终把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内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心见行。我们坚持学原文和强阐释相融合,深度挖掘区域内红色资源、改革实践等案例,持续擦亮泰顺“云党课”党教品牌。充分用好本土开发的750余个鲜活课件和《泰顺县党员模块化教育培训资源库》,切实将七个方面基本教学任务融入符合山区实际的教学场景和文化语境,增强学习教育实效。

  二是聚焦分级分类落实专题培训。立足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党员特点,精准赋能分类教学。我们使用好泰顺“6+6”干部教育路线,统筹推进“线上+线下”“集中+实地”教学形式。突出专题培训的政治引领性和分类指导性,紧扣关键部门、重点行业精准发力,每半年度针对性研究制定培训方案,构建“党委牵头、部门联动、分类施策”的差异化教学体系,提升党员在乡村振兴、特色产业、项目攻坚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水平。

  三是聚焦制度机制完善长效运行。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做好党员教育管理。我们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需求调研、激励约束、学时管理和动态评估等机制,每月研究发布“必学+选学”清单。持续发挥乡镇基层党校“兜底”功能,推广师资骨干“三阶式”备课模式,要求各基层党校每季度至少自主举办或承接1期专题培训班次,以强有力的举措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秀洲区自觉扛起红船起航地主城区政治责任,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锻造过硬党员队伍。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守好“红色根脉”。把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以全面深化党员模块化教育培训为抓手,教育引导全区党员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中国式现代化秀洲实践提供思想保证和能力支撑。构建“三级书记”讲党课体系,区委书记带头讲“信仰味”党课,打造“头雁讲堂”,抓好“关键少数”;镇街书记示范讲“奋斗味”党课,聚焦“抓项目、拼经济、促发展”开展“解剖式”分析;村社书记上台讲“为民味”党课,开展村社书记“竞秀领雁”党课宣讲,挖掘一批储备一批实践课程。

  二是创新平台载体,释放培训效能。立足足迹点与本土红色资源,高标准打造百堂精品党课、百个感恩奋进实践案例、百名先锋宣讲员“三个一百”循迹溯源教学库和14条红色教育现场研学精品线万余人次。差异化制定区级、乡镇街道、基层党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关于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质增效若干举措》任务清单,上半年基础轮训开班46场,专题培训开班34场,累计培训4740人次。

  三是坚持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发力。聚焦普通党员,制定2025年度党员模块化教育培训计划,实施政治铸魂夯基、全域教学共享、培训效能优化三大工程,推动党员教育培训模块化、制度化、规范化。聚焦党务骨干,建立党务干部全周期管理体系,实施源头储备工程,举办“秀水百灵”党务菁英赋能系列培训,切实提升党务干部能力水平。聚焦村社“两委”,落实“秀水雁阵”全链条村社队伍建设机制,实施后备力量培育储备、“秀雁”赋能提升、村社干部立规创优、“暖巢留雁”等四大行动,推动村社干部全员进党校,全面提升兴村治社能力。

  党员教育培训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证。如何在新形势下破解讲师“不好找”、课程“不解渴”、学用“不贯通”等难题,我们充分整合本土资源和各类优秀人才资源,探索构建了“强校名师优课”体系,让党员教育培训真正“对味”。

  聚焦讲师“不好找”,深挖本土“富矿”。破解讲师短缺的关键在于激活本土人才“源头活水”,充实特色师资力量。建立动态遴选机制,打破身份、层级限制,将各级“兴村(治社)名师”、“担当作为好支书”等优秀代表纳入名师队伍,推行“专、兼、邀、聘”形式,打造县乡村三级名师团,实现“身边人讲身边事”。坚持一地培育、全域共享,探索“共享讲师”模式,以“课程共享池”“跨乡约课制”破除资源壁垒,推动优质师资从“一域所用”升维为“全域共享”。

  聚焦课程“不解渴”,精准开发“优课”。传统教学模式习惯于填鸭式灌输,内容单调、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员积极性,培训效果不佳。创新课程供给,注重采用研讨式、分享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让教学内容转化为党员可知可感的行动指南。推行“学员约课、组织排课、名师授课”,根据约课需求、学员实际,构建“1节党的创新理论课+N节其他模块课”课程组合,结构化搭配“名师优课”,确保教学兼顾理论提升和实践所需。

  聚焦学用“不贯通”,全面融入“实战”。打通学用脱节的突破口,在于构建融入中心大局、突出实战实训的教学体系。打造“15分钟名师圈”,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采取“在线点单+指定派单”方式,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项目现场等一线,常态化办好党员身边的“实境课堂”。搭建“村社书记交流会”等教学平台,组织各领域“名师”登台授课,让乡村“小盆景”变共富“好风景”。建立成效评估机制,将训后党员作用发挥纳入教学评价,形成“学习-实践-反馈”闭环。

  党员教育培训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规划》为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龙泉市将紧扣要求,以“体系化、精准化、实效化”为抓手,在理论深学、资源活化、学用融合等方面探索创新,淬炼实干争先“匠心党员”队伍。

  突出政治引领,淬炼“忠诚之魂”。认真落实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习教育计划,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主线,认真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健全县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基层党委负责、职能部门协作的轮训机制,发挥基层党校、党群服务中心、党性教育基地等阵地作用,用好浙西南挺进师入浙第一枪纪念馆等现场教学点,深化“我在党群听党课”“青马学习班”等学习载体,教育引导党员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突出分层分类,淬炼“担当之能”。针对不同领域、类型党员特点需求,提供精准化、差异化培训方案,实施全员摸底、集中培训、送教上门、云端送学、实践增效“五大行动”。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骨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现场指导等,依托学习强国、之江先锋等平台,实现党员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强化农村党员驾照式“先锋积分”管理、主题党日质量评估等机制作用,做到精准画像、动态跟踪、闭环提升。

  突出学用转化,淬炼“实干之效”。完善党员作用发挥机制,深化“党群联心、网格走亲”和96345党员志愿服务,优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中党小组和党员责任区建设,深化“周三下村日”工作机制,结合农村党员办“千件为民实事”、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机关党员干部专业能力创优、两新党员“强引领、优服务、争先进”等行动,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强担当、办实事、争先进。

关键词:实战推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