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教师到“全能”狙击手
25年前,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李兴坤不会想到,身材瘦弱、个子不高的他没能继续小学的教师生涯,反而成为了武警贵州总队某部的一名“全能”狙击手。
训练场上的他,皮肤黝黑,个子略矮,眼神锐利如刀,仿佛能看到他内心的一股狠劲,显得十分精干。与刚入伍时的新兵形象判若两人。在穿越机释放催泪弹的掩护下,李兴坤带领着一支特战队伍穿越拟真训练场。他们爆破房门、清剿建筑并继续推进。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担负执勤、处置突发社会安全事件、防范和处置恐怖活动、海上维权执法、抢险救援和防卫作战以及中央军事委员会赋予的其他任务。
李兴坤出生于湖南桑植。1999年的国庆阅兵,让他参军入伍的决心坚如磐石。2000年冬天,他如愿踏入军营。
“当时看了1999年的国庆阅兵,看着英姿飒爽的军人,我是心潮澎湃,为人民服务这个宏伟的目标就此具象化了。”李兴坤告诉中国日报的记者。
“个子小、体质弱,五公里、单双杠等体能课目对他来说都很难……”在当年接兵连长周虎的记忆中,初进军营的李兴坤站在队列中并不起眼。
为了改变,李兴坤常常给自己加练。持之以恒的训练让李兴坤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大进步,最终他从300多名新兵中脱颖而出,以全优成绩入选当时的特勤中队。
服役期间,他不仅精通狙击战术、擒拿格斗、快速索降等特战技能,并在一次全能考核中一举夺得攀登、手枪射击两项第一,成为同年兵中唯一的“双料冠军”。
曾有过教师生涯的李兴坤将对教育的热情延续到军事创新中,训练之余钻研各类新式战法成了他的日常。
2010年,国外发生了一起旅游车劫持事件,在警方突击解救中,多名游客伤亡。时任中队侦察排代理排长的李兴坤开始思考“如何在处置劫持人质事件中最大限度减少伤亡”这个问题。
李兴坤带领他的团队从实战的需求出发,自己动手对无人机进行改造。最后成功在战训法集训创新成果演示中利用无人机精准发射两枚催泪弹进入模拟公交车。
此外,在类似的车辆反劫持任务中,如何穿透玻璃窗进行精确的射击成为另一个难点,钢化玻璃对弹道的影响很可能会误伤人质。
“街区交通工具反劫持中,狙击手与目标的通视距离一般不超过50米,玻璃种类、射击角度、射击距离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精准度。”作为一名一线的狙击手,李兴坤如此总结道。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他与战友潜心研究,完成了上千次对不同距离、不同硬度玻璃的试射,经过不断探索,他和战友总结出精度破狙击法。
“现在经过一系列的训练,排除射手本身的因素,从射击上来说穿透玻璃窗几乎可以达到零误差。”学员许乐乐补充道。
随着年龄增长,李兴坤也渐渐感到体力下滑。“我现在就是希望能够带好头,在平时的训练和生活中,形成这种不怕苦、不怕麻烦、爱钻研的氛围。”他说,“我将倾尽所能把我的技能和经验传授给战士们,成为人民最坚固的捍卫者,这也是我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