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必胜?哈佛教授:不要高估中国美国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命脉
从经济到军事、从科技到金融,美国主流政界在对华问题上的共识异常罕见地一致,无论是共和党还是,都对中国的发展保持高度警惕。
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他在2023年艾利森接受专访时,艾利森就指出美国之所以是世界第一强国,因为它手里牢牢攥着几颗定义世界秩序的钥匙。
首先就是美元,作为全球贸易的结算货币,就像世界经济的底层操作系统。配合SWIFT这个全球银行间的支付系统,美国拥有随时切断任何一个国家或企业资金流的能力。这根看不见的“氧气导管”,被牢牢握在华盛顿手中。
其次就是遍布全球的八百多个军事基地,以及以日、韩、澳为基石的“岛链”,如同一条钢铁锁链,不仅在地理上对中国形成包围,更死死扼住了中国的海上能源生命线——马六甲海峡。
这还不够。美国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邻居是温和的加拿大与体量远小于自己的墨西哥。两面临海的地缘优势,让美国不必像历史上任何一个大陆强国那样,在漫长的边境线上消耗国力。它可以心无旁骛地,将力量投射到全球。
最后就是科技封锁。在最尖端的领域,美国正联合它的盟友,对中国进行一场“精准围剿”。荷兰的光刻机、日本的半导体材料,都成了封锁链条上的一环。目的非常明确:延缓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追赶步伐,尤其是在芯片这个现代工业的“大脑”上。
首先是地缘上的复杂。中国陆上与14个国家接壤,这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邻里关系之一。从中印边境的对峙,到南海的暗流涌动,再到永远牵动神经的,每一个点都可能成为消耗战略资源的漩涡。
这种局面迫使中国必须在发展经济和巩固国防之间,进行极为艰难的平衡。让我们无法像美国那样,将全部精力用于海外。
其次是能源的匮乏。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其经济命脉高度依赖于从中东远道而来的油轮。而这条航线,恰恰全程暴露在美国海军的监控之下。能源安全,始终是中国的心头重担。
除此之外,还有人口的老龄化。中国正在加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以及逐渐消失的人口红利,都对这个庞大的经济体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这些结构性的劣势,决定了中国在与美国博弈时,常常处于一种不能全力以赴的状态,既要保持前进的速度,又要时刻提防脚下的万丈深渊。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将是一个毫无悬念的对抗。但中国之所以能让美国感到“势均力敌”,正是因为中国在镣铐之下,也打磨出了几张足以改变游戏规则的王牌。
首先,是无可替代的“世界工厂”。全球近30%的制造业产值,意味着中国拥有这个星球上最完整、最高效、成本也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链。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一艘巨轮,几乎所有东西都能在这里找到配套。这种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权力。
其次,是在新赛道上的“弯道超车”。当世界还在为石油争斗时,中国已经在新能源领域悄然领先。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储能电池,这“新三样”的巨大出口量,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更成了国际谈判桌上重要的“碳筹码”。
另外,是强大的“基建实力”口碑。世界第一的高铁网络和港口吞吐量,不仅服务于国内,更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全球影响力。这种“要想富,先修路”的朴素哲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比任何意识形态的宣讲都更受欢迎。
最后,是强大的“韧性”。在被美国极限施压后,华为的生存与反击,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企业的抗压能力。而庞大的国内市场和灵活的政策调控,也让中国有能力将老龄化这样的挑战,转化为“银发经济”等新的机遇。
这些力量,共同构成了中国与美国叫板的底气。让“相互确保摧毁”的威慑变得真实可信,也让“共存”从一种奢望,变成了不得不考虑的选项。
艾利森的理论核心,从来不是说战争必然发生。它的真正警告是:当一个崛起大国即将超越现存大国时,正常的摩擦、意外和误判,都极有可能被放大,最终失控滑向战争。他统计在过去500年里,16次权力转移案例中,有12次是以战争收场。
今天,这个理论最有可能变为现实的关键点,就是台湾。台湾被双方同时视为不可触碰的底线和最危险的雷区。美军舰机在海峡的每一次“自由航行”,与日益逼近实战的军事演训,都在为这个火药桶持续增温。
英国曾平静地将世界霸权交接给崛起的美国。美苏在长达四十年的冷战中,尽管无数次在核按钮的边缘徘徊,最终也守住了不直接交战的底线。
是沉溺于零和博弈的旧思维,在焦虑和对抗中走向毁灭。还是承认对方的存在无法被轻易抹去,学会在竞争中划定红线,在对抗中寻求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