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之路:液冷技术如何为中国芯片突围注入动能

  近期有消息显示,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取消拜登政府对先进人工智能 (AI) 芯片出口的限制。消息一出,英伟达、甲骨文等公司股价应声上涨。这一戏剧性的转折,再次将中美芯片博弈的复杂局势推到台前。美国在芯片出口政策上如此反复无常,高兴时放开,不高兴就封锁,不禁让人深思:难道中国的芯片发展之路,真的要永远看美国脸色?

  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芯片产业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方面,外部的技术封锁与出口限制,使得中国难以获取先进的芯片制造设备与高端芯片产品,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升级与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国内芯片产业在高端人才储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芯片研发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其中成本与散热问题尤为突出,自主创新的道路即迫切又充满荆棘。

  但算力行业的出路不仅只有创新,——“利旧”,即充分挖掘和榨干每一块现有芯片的价值,同样至关重要。据2025年算力摸底过程中的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智算中心相关的项目就有200个以上,但其中90%的算力在1000P以下,低效能的基建出现冗余问题,对当前AI产业的价值十分有限。在有限的资源与外部限制下,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现有芯片的性能、效率,也成为了产业破局的关键方向之一。

  要想“利旧”,散热问题不容忽视。芯片在高速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若不能及时有效散热,芯片性能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出现过热损坏的情况。

  在高端芯片研发方面,液冷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为芯片提供更稳定、高效的散热环境,使得芯片在高负荷运行下仍能保持良好性能。通过精准控制芯片温度,能提升芯片的良品率,降低研发过程中的试错成本。

  在数据中心运营成本中,电力支出占绝对比重。以中国移动(青海)高原大数据中心为例,其年运营成本约6000万元,其中电费支出高达4000万元,占比近2/3。浸没式液冷技术比风冷系统节省能耗 30%-50%,每年将节省电费1000多万元。若是将节省下来的费用用在芯片的研发上,也可缓解芯片研发过程中的成本压力。

  在这场芯片产业的突围战中,液冷行业正持续创新,不断深耕液冷技术领域。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为中国芯片产业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液冷解决方案,助力中国芯片产业突破外部封锁,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