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山有我 “新”声“聊”亮——全市新闻宣传创新实战轮训暨茌平区青年干部宣传能力提升培训侧记
盛夏的聊城古城区,青砖黛瓦间涌动着革新的热浪。7月29日至31日,“作风深化 实干争先” 全市新闻宣传创新实战轮训营暨茌平区青年干部宣传能力提升培训班在聊报民宿举办。
本次培训由聊城市委宣传部、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茌平区委组织部、茌平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目的是通过高强度、实战化的淬炼,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锻造一支扎根沃土、政治过硬、善于发现、擅长写作、会讲故事、兼顾拍摄、流量传播的新时代基层宣传“主力军”。
从媒体融合发展到新闻选题策划,从短视频制作、摄影摄像技巧到AI新技术应用等,三天时间里,资深媒体从业者担任讲师,结合真实案例进行深入讲解;学员们通过分组讨论、实战作业等形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这场被学员们称为 “宣传铁军淬火工程” 的培训,为全市宣传战线掀起了一场颠覆性的能力革命。
“面对市委作风深化、实干争先,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基调,面对建设六个新聊城的宏伟蓝图,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现代化新闻宣传队伍。” 开班仪式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姜灿发出动员,市委宣传部和市新闻传媒中心联合举办这次覆盖全市、贯穿全年、高度聚焦实战的轮训营,正是立足全市宣传队伍能力现状,着眼补齐短板、锻造铁军、服务大局作出的关键部署。此次轮训,正是要以茌平为起点,推动市县联动、部门协同,构建 “大宣传” 格局。
“上级对新闻宣传的时效性、精准性、传播力要求越来越高;群众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多元、口味愈发挑剔;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稍不留神就可能掉队。在思想意识、技术本领上,我们是否真的跟上了时代步伐、满足了形势所需?”开班仪式上,市新闻传媒中心主任、市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国方结合自己多年的从业经历与学员们分享了此次培训的意义和目标。他表示,本次轮训活动精心设计了“八思八实”核心内容,直指当前新闻宣传工作的痛点和未来方向。轮训,就是大家砺刃淬火、整装再出发的集结号,将进一步推动市县区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共同解决人才不足、能力不强的短板,推动全市新闻宣传工作系统性重塑。
“太解渴了!能得到这么多大咖的面对面指导,对我们基层宣传干部来说真的太珍贵了!”谈及本次培训,茌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宋静说,“本次实战轮训就像及时雨一样实现了我们长久以来的梦想。从提笔能写到举机能拍,从单一平台运营到多矩阵协同,导师们通过案例教学、复盘推演、任务驱动等方式,带领学员们突破能力瓶颈。导师天团的助阵,更彰显了市委宣传部、市新闻传媒中心锻造高素质宣传队伍的坚定决心。我们相信,跟着有光的人前行,总有一天也会成为发光的人!”
茌平区青年干部宣传能力提升培训班的开班,正式拉开了全市新闻宣传创新实战轮训营的序幕。轮训营未来也将成为构建全市新闻宣传新格局的“催化剂”。“线上+线下”结合、“实战+复盘” 推进;“聊城新闻创新工坊”持续跟踪学员成长,“创新金点子”孵化计划将助力优秀作品落地,市县媒体资源互通、选题共联、传播共振的 “矩阵效应” 将逐步显现。
作为全市轮训营的首期,茌平区培训班的“含金量”从一开始就拉满了期待值政策专家、业务骨干、技术能手、爆款创作者组成的“导师天团”闪亮集结,为学员们递上最前沿、最实用的“实战秘籍”。
“茌平区深厚的人文积淀、蓬勃的产业发展和昂扬的奋斗精神,藏着挖不完的新闻富矿!”轮训首日,市新闻传媒中心总编辑、高级记者玄志刚一开讲就直奔主题,以《媒体融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为题给学员们带来满满“干货”,“劳模沃土、典型辈出、产业雄厚这三块基石,让茌平卓尔不群。对茌平的宣传,在新闻报道上要更加突出三个维度,一是产与人的融合叙事,二是量到质的深刻转变,三是点与面的相互映照,把典型奋斗故事放进产业升级的大背景里讲,从数据增长里挖出能耗下降、科技提升的质量内涵,让个体故事映出时代全貌,也让时代浪潮托起个体光芒。”
“新闻的核心是讲故事,因为人天生就爱听故事。不管事大事小,找对了故事眼,就能戳中读者的心。” 大众日报社原高级记者宋庆祥走上讲台,以《如何练就一双发现新闻的眼睛》为题给学员授课,让大家对新闻基础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
“好新闻是怎么炼成的?”轮训营特意请来山东省广电协会会长、高级记者彭金棣和协会秘书长、高级编辑许翠兰,两位专家联手开讲《解码卓越:获奖作品深度赏析与优秀作品创作秘诀》,一个个经典案例拆解下来,让学员们直呼“收获满满”。
“老题材能写出新意,小切口能讲透大主题。” 市新闻传媒中心县域事业部主任、主任记者夏旭光以《破壁・智融・创变・重构媒体融合报道的创意突围与案例解码》为题,结合《从“繁森”到“繁星”一个精神坐标30年的传承与闪耀》这个鲜活案例,把融合报道的成功经验讲得明明白白。
三天里,课堂上的 “干货” 满满:市新闻传媒中心理论文艺部主任朱海波以《明于道 精于术 敬一业》带来深刻的思想启迪;时政新闻部记者白文斌围绕《对上报道要求与采编技巧》,把实操难题一一拆解;报纸编辑部副主任、主任记者邹辉以《公文与新闻语言逻辑关系及转换实操》为题,条分缕析地讲透了其中门道;面对技术命题,网络编辑部副主任刘飞带来了AI 技术赋能主流宣传的前沿方案;视觉传播部记者郭绍隆、报纸编辑部编辑丁兴业更是搬来了设备,一边讲理论一边上手示范,手把手教大家拍短视频、调整图片参数。课堂上,快门声、讨论声此起彼伏,成了最生动的创作现场。
此次轮训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业务培训,而且还是一次新闻宣传战线的“思维革命”和“能力跃迁”。市新闻传媒中心紧紧锚定 “需求” 核心,既着眼基层宣传工作的现实需求,又立足打造高素质新闻队伍的长远需要,构建起一整套系统完善的培训体系。这一体系覆盖面广、内容全面,不仅面向基层通讯员,更辐射各行各业;培训内容不仅包含新闻采写等基础技能,还涵盖对上沟通、舆情应对等方面内容,满足了为各行各业宣传骨干“充电赋能”的需要。
“面对自媒体狂飙突进,我们如何让主流媒体声音更有力?”“短视频时代,基层故事该怎么讲才动人?”课堂上,一个个直击痛点的问题抛出,瞬间点燃了学员们的热情。三天的时间里,教室里座无虚席,笔记本上写满要点,手机镜头对准课件,掌声与会心的笑声,勾勒出一幅热烈而专注的学习图景。
“我们有很多乡村振兴的好素材,但传播效果总不理想,问题出在哪儿?”互动研讨环节,学员们的求知欲十分强烈。面对这一困惑,导师当即以“鸭梨丰收”爆款短视频为例,从选题角度、镜头语言、平台分发等方面拆解分析,强调 “要让作品沾泥土、带露珠,让观众有代入感”。生动的案例、实用的技巧,让学员们茅塞顿开,现场讨论气氛愈发浓厚。
实战演练更让学员们 “动起来”。在 “手机摄影实战” 环节,学员们分组走进古城区街巷,用手机镜头捕捉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瞬间。从构图技巧到光线利用,从后期剪辑到视频配文,导师全程跟踪指导,学员们边学边练,普通的场景在镜头下变得鲜活起来。“原来,不用专业设备,手机也能拍出好作品!” 学员们拿着自己的 “处女作” 互相点评,成就感溢于言表。这种 “学中练、练中学” 的模式,让培训跳出 “听报告、记笔记” 的传统模式,变成了一场沉浸式的能力提升之旅。
培训期间,聊报民宿不仅成为学习交流的课堂,更被赋予 “记者之家” 与 “宣传驿站” 的双重定位青砖黛瓦间浸润着古城烟火,推窗可见的古城风光、街巷里的活化成果,都成为通讯员提升“四力”的鲜活样本。紧邻的东昌湖波光粼粼,更是天然的实战场。学员们沿湖而行,记录古城保护与发展的生动实践,在真实场景中锤炼 “脚下有泥、眼中有光” 的本领,展示培训成果。
“尽管刚接手工作,但这几天的学习让我对未来工作有了更清晰的目标。老师们讲的全是干货,对我启发很大。”来自茌平区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的青年骨干金亦灿深有感触地说,“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凡人善举的温暖瞬间这些最鲜活、最生动、最接地气的茌平故事,首先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首先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是茌平发展巨变的亲历者、社情民意的瞭望者、本土故事的第一讲述者!我们一定尽快提升能力,补齐短板,用笔触和镜头,呈现茌平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
“这次培训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新闻敏感度、策划力、叙事力的综合考验。”来自茌平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曹娜表示,带着收获自己将再走一遍茌平的街巷村落,把乡村振兴的新变化、企业发展的新突破、群众生活的新幸福,用融媒的方式“讲出来”,让更多人看到茌平的“精气神”。
“说实话,有些意犹未尽!” 茌平区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刘明明说,此次培训活动中,市委宣传部用心搭台,市新闻传媒中心倾力赋能,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破解了许多基层宣传的痛点难点,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