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示范区公安局四获“国字号”荣誉背后的法治密码
7月24日,济源示范区公安局照例于周四组织“公安大讲堂”,座无虚席。该局法制支队支队长深入剖析《公安机关跨省涉企犯罪案件管辖规定》,台下民警专注记录。
与此同时,在该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法制民警朱芳坤一边盯着大屏幕上跳动的红字——“玉川刑侦大队办理的张某盗窃案立案审查期限即将届满”,一边拨打电话通知:“岳队,您单位办理的张某盗窃案立案审查期限还有1天,请尽快办理相关手续……”
近日,该局第四次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四获“国字号”荣誉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法治密码?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您的行为涉嫌寻衅滋事,现口头传唤您到公安机关接受询问……”在一起醉酒滋事警情的现场,面对挑衅,该局沁园派出所民警苗文斌沉稳应对,规范的法言法语,瞬间平息了紧张气氛。这高效严谨的处警,源于济源公安将执法规范化建设视为破题“金钥匙”的深刻认知。
该局以体系化思维构建了覆盖全流程、破解疑难症、强化实操性的立体化规范体系。该局围绕人、案、物、场所、卷宗等执法核心要素,制定涵盖警情盯控、受案立案、办案中心管理等全链条执法规范80余部;针对执法难点、热点和短板,出台办理涉信用卡犯罪、整治网络水军等疑难案件执法标准指引90余部,提升复杂敏感警情处置能力;编发异地办案协作、“四个一律”、取保候审等执法提示60余期,为一线民警提供及时、具体的操作指南;汇编典型案例300余期,为执法裁量提供生动实践依据。这些制度规范就像坚实的基石,既规范民警执法行为,也为民警提供教科书式执法指引,使全局执法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2025年3月,该局济水派出所处理一起打架警情时,因未及时在系统内立案,被执法监督中心的异常警情筛查模型精准捕捉。办案民警随即收到法制部门的《执法问题督办单》。“以前是‘人盯案’,现在是‘数据盯人’。”民警的感慨,道出了监督模式的深刻变革。
济源公安以深化改革为驱动,在全省率先构建情报、指挥、勤务、舆情一体化现代警务机制,打造“情指行”一体化全警合成作战体系。该体系以情指联勤中心为智慧大脑,统领综合案侦中心、执法监督中心、智慧交管中心和科技赋能中心,不仅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实现各类打防管控数据平台全面对接融合,还构建出情报流、业务流、监督流“三流合一”的智能化监督闭环。
“以前在所里办案,总担心执法安全问题。现在中心承担了看管、体检、送押、就餐等工作,切实为基层减负降压。”该局玉泉派出所所长李杰深有感触。
投资2500万元建成的智慧执法中枢——4800平方米的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现在是基层民警办案的香饽饽。它集案件办理、财物管理、合成作战、远程提讯、价格认证、侦监协作、律师会见、刑事速裁等功能于一体,实现全局刑事、行政案件一站式办理,信息采集、查询服务、执法办案、监督管理全流程整合。
该中心有45名专职民警辅警承担值守、信息采集、看管等辅助工作,保障执法安全,让办案民警专注侦查讯问。办案民警带嫌疑人只进一扇门,即可一站式办妥审查、询问讯问、审核、体检等事宜,大幅节省时间和警力。
创新,是济源示范区公安局驱动法治素养跃升的核心引擎。该局突破传统培训模式,打造民警轮训、精准专业培训与实战应用深度融合的立体化机制。
该局不仅“请进来”系统教学,更创新开展“送教下基层”,让法治资源直达一线;推行民警旁听庭审制度,在真实司法场景中深化理解。近两年,该局举办的90余期轮训覆盖4800余人次,全警能力实现系统性提升。今年3月,该局启动的百日“法言法语规范使用比武竞赛活动”通过创新竞赛机制,淬炼法治真功夫,锻造执法真本领,将全局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向新高度。
该局经侦支队民警李楠还有另外两个身份——兼职法制员和公职律师。在万洋冶炼有限公司会议室,他送法上门。“我们不仅要打击犯罪,更要帮企业防范风险。”他说。
该局16名公职律师和经侦支队民警通过召开警企恳谈会、搭建“经侦管家服务群”等形式,扎实开展“万警助万企”活动,今年以来已走访企业1680次,解决问题60个,排查整治风险隐患78个。
从法言法语的基础锤炼到智慧执法的创新实践,从制度建设的严谨规范到为民服务的温情传递,济源公安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用规范化执法坚定守护每起案件、每次执法的公平正义。(河南法治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段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