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优势!哈佛教授:不要高估中国美已经控制了中国的命脉

  近年来,中美博弈日渐明朗,国际上有不少人喜欢从经济、科技和军事三大方面进行对比,看当下中美之间的差距究竟如何,最终得出的答案惊人一致:美国正在被中国赶超。

  然而,在美国内部却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比如美国有一个教授就认为国际上错误地高估了中国的实力,原因是美国早就通过掌握关键领域,控制住了中国的五大“命脉”。

  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基辛格的门生,几届美国政府的座上宾。他一张口,就是“修昔底德陷阱”,说中美像一对被历史诅咒的冤家。理论很简单:新秀崛起必然挑战旧霸主,霸主一恐慌,战火就烧起来了。

  他说过去五百年,十六次类似交锋,十二次都打了!可这药方,真管用吗?他本人也觉得,中美并非宿命一战,关键在美国别低估自己。因为在艾利森看来,美国手里紧握着中国的五根“命脉”。

  艾利森这五根“命脉”里,最亮眼的当属科技,特别是半导体。美国把持着芯片产业的上游,从设计软件(EDA)、核心设备(那些造芯片的高精光刻机),再到基础材料,织起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封锁网。

  想想看,2022年拜登政府那道芯片设备禁令一出,就像一记重拳,直接砸向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华为手机业务从巅峰跌落,就是最扎心的例子。中国在5G、新能源这些领域势头再猛,可一旦没了高端芯片,就像在薄冰上跳舞,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除了科技,金融更是美国隐蔽且致命的武器,美元霸权有多厉害?全球跨境支付,SWIFT系统美国说了算。各国的外汇储备,美元占比快六成,而人民币连3%都不到,中国虽然也捣鼓出了自己的CIPS系统,但影响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意味着,但凡想绕开美国搞大规模国际结算,很难完全实现。中美之间每年数千亿美元的贸易额,还有美国在中国上千亿的投资,让谁都承受不起彻底撕裂的代价。可一旦美国真把金融牌亮出来,那靠外贸吃饭的中国,瞬间就会陷入巨大被动。

  不过,这套“命脉论”听着耳熟,活像十年前的老剧本,现实的戏码,压根儿没照着艾利森的预设走。过去几年,美国从贸易战到技术封锁,什么招都使了,中国最开始确实疼得厉害,关键技术处处碰壁。

  谁知几年下来,压力反而成了内生动力,美国本想让中国失血,结果却无意中逼着中国把自己的产业“换血”加速了。你看,半导体领域不断传出突破,很多过去卡脖子的环节,正一步步走向自主。

  更精彩的是,国际天平似乎也在悄然位移,那些曾经紧跟美国脚步的盟友们,现在态度也变得微妙起来。欧盟商会主席就直接说了,欧洲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反倒“更依赖中国”。澳大利亚总理,这位昔日的“急先锋”,如今也高调访华,大谈合作。

  就连曾经对华强硬的特朗普,都在2025年7月的人工智能峰会上,罕见地释放了缓和信号,说与中国“相处得很好”。这些转变,说白了,是各国用脚投票的结果——中国这个市场和制造业,谁也绕不开。

  这便引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艾利森所说的“命脉”,到底真是单向控制的绳索,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连心锁?美国的军事优势毋庸置疑,它那条横亘西太平洋的军事基地链,从日韩延伸到关岛和澳大利亚,像道铁幕,让中国海军在走向深蓝时,确实会感到窒息。

  美国的航母战斗群拥有全球投送能力,实战经验更是丰富,这确实是中国短期内无法望其项背的。同样的,中国的能源安全也悬着一把剑,七成以上的原油得靠进口,大部分还要穿过马六甲、霍尔木兹这些被美国海军巡弋的战略水道。

  可再强大的军事机器,也并非无懈可击,它那尖端武器的生产,在某些环节上,说不定也依赖着中国的供应链。而另一边,中国海军新舰如下饺子般列装,新一代战机也早已亮相。军事上的优势和劣势,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正在动态演变。

  产业链上,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制造业增加值加起来能抵上美德日总和,但高端制造,我们还得看美国及其盟友的脸色。

  然而,美国强大的金融体系,也因为它自身的制造业空心化,显得有些根基不稳,毕竟,没了实体经济托底的金融,说到底都是空中楼阁。等到中国拿出稀土这类资源进行反制时,所谓“命脉”的控制权,一下子就显得没那么绝对了。

  或许,“修昔底德陷阱”这个理论本身,就过于简化粗暴了。批评者指出,修昔底德当年观察的雅典和斯巴达,原本就是长期并存的两强,压根儿不是简单的“崛起”与“守成”关系,甚至雅典海军还更胜一筹呢。

  把这老模型生硬套用到21世纪的中美关系上,完全忽视了全球化时代那种复杂的相互依赖和多边博弈。就像俄乌冲突打到现在,俄罗斯还在嘴上称它为“特别军事行动”,这不就说明,即便在激烈对抗中,各方都还在话语上留有余地,生怕把局势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事情正在起变化,连艾利森本人的观点似乎都在悄然演进。2025年初,中美两国高层通了电话,同意建立战略沟通渠道,官方也发布白皮书表达了合作意愿。两国经贸高官在瑞士也围绕关税和技术问题取得了一些进展。

  6月,艾利森会见中国外长王毅时,还在强调要建立共存框架以避免陷阱。可到了7月,他文章的笔锋一转,开始谈论中美之间应该加强“相互依赖”。这种转变意味深长,它或许说明,那种简单的“控制命脉”叙事,已经无法解释当下的复杂局面。

  如今这盘棋,美国手里依然攥着科技、金融和军事的传统王牌,底气十足。可中国也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广阔的市场规模和日益增强的科技韧性,反制手段同样多样。

  双方的博弈早已不是谁能单方面掐死谁的问题,而是一场比拼耐力、智慧和战略调整能力的漫长较量。世界格局的重心正在转移,这股大势,可不是谁的意志能够阻挡的,那些在全球棋盘上悄然“转向”的国家,早就提前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澎湃新闻2025-07-04《专访格雷厄姆·艾利森:“修昔底德陷阱之父”思考跨越“陷阱”的中国方案》

  美国惧怕的是中国这三十多年的发展速度,不只是经济上逐步缩小差距,军事上突飞猛进,已经彻底失败,领导的政权,办事效率极其强大[祈祷],号召力惊人[祈祷]。

关键词:实战教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