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日本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指导手册-威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近年来,随着中日经贸往来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通过日本展会拓展海外市场。然而,展会作为产品展示与商业洽谈的重要平台,也暗藏着知识产权纠纷的风险。日本对知识产权保护有着严格的法律体系和执法标准,稍有不慎便可能面临展品被扣、诉讼缠身等问题,不仅影响参展效果,更可能损害企业国际形象。了解日本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要点,成为中国企业“出海”前的必修课。
在日本展会中,知识产权纠纷主要集中在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三大领域,这些风险往往隐藏在产品展示与宣传的细节中。
专利权风险最为常见。参展产品的外形、结构、技术方案都可能涉及专利保护,尤其是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因易于模仿成为纠纷高发区。例如,一款新型节能灯具的结构设计若落入他人发明专利保护范围,或灯具的外观与已注册的外观设计专利相似,就可能被指控侵权。如今,这类纠纷已从简单的外观模仿,逐渐升级为复杂的发明专利侵权争议,判断难度显著增加。
商标权风险则与“地域性”密切相关。商标保护遵循“注册在先”原则,在中国注册的商标若未在日本完成注册,在日使用时便不受当地法律保护。更需注意的是,若企业商标在日本被他人抢注,未经授权使用即构成侵权。此外,商标许可有期限限制,超期使用、在宣传中误用日本当地受保护的“通用名称”商标等,都可能引发纠纷。
版权风险常被忽视却暗藏危机。参展材料中的文字、图片、音乐,甚至展台设计、演示视频,都可能涉及版权问题。例如,宣传手册中使用的摄影作品、现场播放的背景音乐若未经授权,或展台搭建方案借鉴了他人受保护的设计,都可能被追究责任。就连展台上电脑安装的软件是否为正版,也可能成为版权纠纷的导火索。
面对知识产权纠纷,冷静应对与科学处理至关重要。若企业被指控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首先需理性分析警告信的合法性——核实发件人是否为权利人或其代理人,判断自身产品是否真的侵权。若确有侵权可能,优先通过协商达成和解,避免卷入冗长诉讼;若认为不构成侵权,可拒绝签署警告信,并通过法律途径申请保护,甚至反诉对方恶意干扰经营。
若遭遇执法人员依据临时禁令扣押展品,需保持配合,避免因抵抗引发额外麻烦。同时,应在当地律师协助下,及时提交未侵权证据,通过异议、申诉等程序维护权益。若进入诉讼阶段,可从程序合法性(如原告资格、法院管辖权)、不侵权抗辩(结合当地法律证明产品未侵权)、权利无效请求(如对方专利不稳定可申请无效)等角度应对,必要时还可针对对方侵权行为提起反制诉讼,增加谈判筹码。
反之,若发现他人侵犯自身知识产权,企业需迅速行动。第一步是固定证据,通过拍照、购买样品、公证等方式留存对方侵权的实物与宣传材料,并确认自身知识产权的有效性。随后,可通过展会投诉部门、当地司法或行政机构维权,包括发送警告信、协商解决、申请临时禁令,或提起诉讼要求赔偿。需注意的是,日本对证据的合法性要求严格,取证过程最好由当地专业律师协助,避免因程序问题导致证据失效。
预防胜于应对,参展前的充分准备能大幅降低风险。企业需提前了解日本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包括当地法律体系、执法标准、展会过往纠纷案例等,做到“知彼知己”。
产品与材料审核是关键环节。参展前需全面排查产品是否侵犯他人专利、商标,宣传手册、展台设计、演示内容是否涉及版权问题。例如,技术团队需对比产品技术参数与日本已公开的专利权利要求,市场团队需核实宣传素材的授权情况,确保从产品到宣传“无死角”合规。
准备齐全的知识产权材料同样重要。包括在日注册的专利、商标证书,授权委托书,甚至当地律师出具的不侵权报告等,这些材料既是参展的“通行证”,也是维权时的“利器”。此外,预设专项资金用于知识产权分析、律师咨询、可能的诉讼等,能避免纠纷发生时因资金问题陷入被动。
企业还可通过海关备案强化保护。日本海关对侵权产品可采取扣押措施,将自身知识产权在日海关备案,能有效阻击竞争对手的侵权产品;同时,查询竞争对手的备案信息,也能提前规避风险。若发现产品可能侵权,可通过修改技术方案、更换商标等“规避设计”绕过风险,或与权利人协商获得许可,扫清参展障碍。
司法层面,知识产权诉讼采用三级审理制度:地方法院为一审,高等法院(含东京知识产权高等法院)为二审,最高法院为三审。其中,东京知识产权高等法院专门处理复杂的知识产权案件,配备专业法官与技术调查官,确保审判的专业性。诉讼程序中,证据交换、证人询问、调解等环节有严格规定,例如当事人不得自行收集对方持有的证据,需通过法院调取,涉及商业秘密的证据还会受到特殊保护。
救济措施方面,法院可下达诉前禁令与永久性禁令。诉前禁令需证明侵权行为存在且不制止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但未实施专利的企业较难获得;永久性禁令则在侵权成立后自动颁布,可禁止正在或即将发生的侵权行为。损害赔偿通常以“合理许可费”计算,法院也可委托专业机构核算,律师费等合理支出可纳入赔偿范围。此外,侵权产品可能被销毁,情节严重者还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行政执法中,海关与警察是主要力量。海关可应权利人请求,对进口侵权货物进行扣押、没收或责令退运,虽无备案制度,但权利人提供的信息对执法至关重要;警察则负责调查知识产权犯罪,刑事救济门槛低,打击力度大。
对于计划赴日参展的中国企业而言,知识产权保护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从展前的风险排查、材料准备,到展中的纠纷应对,再到对当地法律体系的了解,每一个环节都关乎企业的海外发展大局。提前布局、主动防范,才能让展会成为拓展市场的助力,而非纠纷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