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仅剩10% ! 特朗普折腾1个月回到原点 中美和解日本却意外出血

  的脖子。芯片出口管制越收越紧,数字贸易规则设计得滴水不漏,华盛顿这是要在高精尖领域砌墙,给潜在的追赶者下绊子。

  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对此体会最深,全球领先的存储芯片业务,一直被外部压力搞得喘不过气。就算那些雄心勃勃要占领全球市场的韩国电池大佬们,也发现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里那些明晃晃的排外条款,根本绕不开,市场准入和补贴资格成了新的谈判筹码。

  另一只手,则伸向了全球资源的命脉。美国正拉着盟友,想在锂、钴这些新能源关键矿产的供应链上,拿到更多话语权。这背后,是想搞“资源-技术”双保险的盘算。

  逼着中国放宽稀土出口管制,也是这盘大棋里的一步。稀土,这玩意儿可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的“维生素”,全球供应稍有风吹草动,就能牵动所有人的敏感神经。

  当然,关税这根老棒子,美国耍起来还是那么顺手,而且越来越有“艺术感”。想施压的时候,理由还不容易找?比如,打着“打击芬太尼”的旗号,墨西哥的纺织品出口商,冷不丁就挨了35%的额外关税,对美出口额立马跳水。

  又比如,那些被认为帮着中国规避关税的转口贸易中心,像印度、越南,就被美国扔进了所谓的“重点监控名单”,敲山震虎的意思再明显不过。更狠的是,2025年初,东南亚四国的光伏产品,突然被课以最高375%的反倾销反补贴重税。

  这一拳下去,不光当地产业遭殃,连那些为了躲贸易壁垒跑去东南亚建厂的中国光伏企业,像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它们的东南亚基地都差点儿停摆。

  这种动不动就以“国家安全”或其他名义搞单边关税,专挑那些它觉得没啥还手之力的国家下手,逼人家在市场准入或产业政策上让步。

  想当年特朗普刚上台那会儿,对中国一下子祭出高达145%的关税,全球金融市场吓得一哆嗦,美股恐慌性抛售,美债收益率直线往上蹿。不过,市场反应太激烈,国内产业界压力也山大,华盛顿也不得不调整策略。

  有个细节挺有意思:在中美斗得最凶的时候,美国曾宣布对中国以外的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临时把高关税降到10%,为期90天。这恰恰说明,它的关税大棒,收放自如,极具弹性。

  英国呢,倒是走了条不一样的路。2024年底成功挤进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后,英国抢先跟美国把贸易协议给签了。

  不仅把大部分商品关税压回10%的底线,还在关键的钢铁领域拿到了零关税,甚至有些农产品出口还得了些优惠。英国这“先下手为强”,似乎给别人提供了个参考,但也不是谁都有意愿或有能力照着学的。

  中国没选硬碰硬地升级对抗,而是建了一套有理有节、层次分明的应对体系。美国一挥关税大棒,中国立马跟上,采取对等关税措施。但跟美国咋咋呼呼不一样,中国的反制更讲究精准和策略,不光用关税,还灵活运用非关税手段,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何立峰副总理带队去日内瓦搞了四天闭门磋商,中方从头到尾都坚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官方放出来的信号,比如外交部那个“不跪!”的宣传短片,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我们不主动找茬,但也绝不怕外来压力,不卑不亢。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谈判桌上,有几条核心红线是咬死了不松口的。被看作国家战略资源的稀土,出口管制权明说了,这是不能拿来交易的。

  同时,中方也坚持要求美国把所有单方面加征的关税彻底取消,这才是最终解决贸易争端的根本。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定力,还有对核心利益的坚守,成了中国在这场复杂博弈里的定海神针。

  谁能想到,中美就关税问题刚缓和点儿,第一个感到透心凉的,竟然是日本。以前,全球资本因为贸易战不确定性到处找避风港的时候,美债和日债通常是首选。

  但这次不一样了,美国自己成了不确定性的主要制造者,美债的避险光环一下就暗淡了,连锁反应之下,大笔资金从日本国债市场跑路。

  日本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下子飙到2.955%,创了快二十五年的新高。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突破了1%这个要命的心理关口,是十多年来的最高点。对长期泡在超低利率温水里的日本经济来说,这不亚于当头一棒。

  金融市场动荡只是表面,更深层的担忧是,美国会不会在跟中国达成某种平衡后,调过头来给日本更大压力?日本高度依赖出口的汽车、钢铁这些顶梁柱产业,会不会成为美国下一个要求扩大采购或者做出其他让步的目标?这种担心可不是瞎想。

  有分析就说,为了保住对美汽车出口这块肥肉,日本在半导体材料这些高科技领域,已经对美国有所退让了,这可能不知不觉就削弱了自己未来的谈判筹码。

  而且,日本占了全球70%份额的半导体材料,又特别依赖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市场来消化,这种结构性的依赖让它的处境更加微妙。当初,日本国内就有人觉得,在中美达成协议前“没必要急着谈”,这种犹豫,事后看,可能真错过了争取更有利条件的好时机。

  很多国家,特别是亚洲经济体,之前都打着“等等看”的主意,盼着中美谈妥了,自己好拿这个当参照,争取个好条件。可现实好像给大家开了个大玩笑。

  当中美选择暂时“斗而不破”之后,美国反而可能腾出手来,集中火力收拾跟其他贸易伙伴的烂摊子。墨西哥的遭遇,东南亚光伏产业的困境,似乎都在印证这种可能。这种策略上的失误,让好多原本想“搭便车”的国家,最后发现自己可能掉进了更被动的坑里。

  未来博弈的关键,恐怕不只看经济块头,更要看各国政府的谈判脑子、抓时机的眼光,以及自家产业能不能扛得住揍。犹豫和观望,在这风云变幻的国际牌局里,付出的代价可能最惨重。

  那么,这次日内瓦谈判桌上,中美到底谈成了个啥?线号公布的联合声明,核心就一句线天内暂时“停火”。具体来说,从5月14号开始,中国之前对美国商品加征的报复性关税,从最高125%一下子降回到10%的基础税率。

  综合各方消息看,美国似乎对一些特别敏感的产品,比如跟芬太尼有关的化学品,还留了一手,要征20%的关税。而另一份文件说得更细,称美国是暂停了24%的对华关税,保留10%基础税率,在关键领域再加20%的额外关税。

  大方向是清楚的:双方都从之前那种极限施压的关税高位上大幅后撤,回到了一个比较接近贸易战全面爆发前的水平,暂时避免了冲突进一步滚雪球。

  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或单一供应源的风险,在这几年的折腾之后,各国政府和跨国公司都看明白了,这是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中国的光伏企业,在美国的高额关税壁垒面前,纷纷加速在墨西哥、泰国这些第三国建生产基地,想用这种“曲线救国”的法子继续敲开美国市场的大门。

  “非对称破局”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关税壁垒的直接冲击,但也同时在悄悄地重画全球产业分工的地图。

  三个月后,中美双方能在关税和其他更广泛的经贸问题上,达成更长期、更稳固的共识吗?双方会不会利用这段时间重新盘算策略、积攒筹码?

  “下一个英国”,谁又会倒霉催地沦为“下一个墨西哥”,答案或许就藏在各国接下来的战略选择、谈判桌上的勇气与智慧,以及自身产业结构能不能适应这场全球性的深度调整之中。

关键词:类似找茬的工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