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时间这群年轻人如何从实验室“理论派”变身产业“实战派”?

  江苏安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东华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研究生小卢正调试新型电解工艺参数,企业导师指着实时数据屏欣慰地说:“这套工艺参数优化方案,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一大行业痛点。”

  这一幕,是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推行“100%入企实践、100%项目制培养”育人理念的缩影。针对“工科理科化”老问题,该校卓越工程师学院全面推行“一生一案”个性化培养方案,把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以深入实践解决真问题、锤炼真本领。

  不同于传统的培养框架,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构建了“企业出题—师生解题—成果转化”闭环机制,研究生自入学起便全员扎根企业一线。学生们不是旁观者,而是直接嵌入企业核心研发链条,直面产业最棘手的痛点。

  “实验室成功≠产线可行,设备、原材料等变量倒逼我重构知识体系。”在绿色低碳领域,李同学在合肥中科智远的实验室里,用氟硅烷改性技术给涂层“升级”。优化后的家电用双疏防油污涂层,疏水疏油效果比传统丙烯酸树脂涂层提升25%,相关方案顺利通过美的集团技术验证。

  在智能制造领域,研究生小孙在上海机床厂参与“精密数控磨床”的闭式缝隙节流静压导轨参数优化。通过CFD仿真与模态实验,建立油膜刚度计算模型,助力攻克高精度磨床静压导轨理论设计难题。

  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这批入企学生共提交67项技术改进提案,28项进入企业应用评估,5项核心技术正联合申报专利。“这些年轻人带来了突破固有技术路径的新视角,他们的交叉学科能力为技术攻关打开新思路。”企业导师、上海天霖水处理公司技术总监陈翟军表示。

  “校内专业导师筑根基,校外产业导师传秘籍”,据介绍,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创新采用“学校专业导师+校外产业导师”双轨指导体系,构建全方位能力培养闭环。

  王先锋教授为李同学量身定制“涂层材料界面作用机制”理论课程,远程带着他精读研析12篇核心文献;徐洋教授每周准时与在上海机床厂的小孙视频连线,研讨静压导轨CFD模型,同步开放学校仿真软件资源……校内专业导师悉心筑牢理论根基,引导学生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

  而校外产业导师的“实战密码”,则藏在车间的每一个细节里。上海机床厂高级工程师房小艳带领学生深入装配车间,手把手示范精密导轨的微米级调整工艺。“先让零件达标,再追求参数完美!”科泰思公司李四杰在自动铺带设备前给学生“划重点”——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经验密钥”让学生少走弯路。

  在双导师协同培养下,学院新建的10门核心课程均引入企业真实案例,这些“活教材”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引领。“校内导师系统指导我运用Fluent软件对纺纱器内部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构建了理论层面的气流动力学模型;而企业导师结合生产线米/分钟运转工况下的机械惯性引发‘理论最优平滑曲线’产生振动偏差。这种碰撞,才是真正的工程思维!”有学生感叹。

  一年的企业淬炼,学生们在创新能力、工程思维、职业认同三个维度完成了“三级跳”,从实验室里的“理论派”蜕变成产业急需的“实战派”。

  机械工程专业的小赵在上海果氪科技与无刷电机“较劲”。课本里的电机模型干干净净,可生产线里的负载突变、PCB布线干扰全是 “拦路虎”。他蹲在产线旁反复测试,终于攻克零速启动振荡和负载突变卡顿难题,让开椰机的成功率从60%跃升至 80%。如今,他设计的驱动模块已被纳入企业年度技改计划。

  “技术不光要新,更要贴着产业需求跑。”资源与环境专业高同学在上海天霖水处理公司悟透了道理。他参与设计的研磨切割废水回用项目,既保证处理效率,又精准控制成本,成功入选国家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相关应用指南。

  随着首期学生带着专利成果与产业思维回归校园,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正以“入企铸剑”的硬核培养模式,锻造着“来之能战”的工程尖兵。正如有研究生在实践总结中所写:“这场深入产业腹地的淬炼,让我看清未来的方向——把绿色化学理念烙进每个研发细节。”

关键词:实战教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