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艘菲船堵门美国也派兵黄岩岛划下落弹区禁航6小时
与此同时,美军战舰罕见高调闯入,随即宣布实弹演训并划定落弹区,6小时禁航令引发全球舆论高度关注。南海的风暴已然来袭。
8月11日,菲律宾大规模船队突然逼近黄岩岛。35艘渔政与民用船只混编,阵型密集地“堵门”中国黄岩岛领海基线。这一突破性动作不仅在南海局势中极为罕见,更直接触碰中方底线。
公开海事数据和AIS轨迹显示,这批菲律宾船只行动高度协调,疑似提前多次演练。不少船只被观察到携带大量补给物资,部分船只还配有卫星通讯设备,具备长时间滞留能力。马尼拉当局公开表态,“绝不撤退”,宣称黄岩岛属于菲律宾“传统渔场”。这一说法在国际法与历史事实前难以自圆其说,却在菲律宾国内引发一波民族主义情绪。
此次堵门行动,被外界普遍认为并非“民间自发”,背后有强烈的政府意志和外部力量指挥痕迹。菲方高调邀约媒体随行,试图营造受害者形象,为接下来的外交博弈积累舆论筹码。多个西方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推送“菲方渔船遭中国水炮警告”的画面,却对菲方闯入中国领海事实只字未提。
就在菲方船队被中国海警与军舰依法驱离后,8月13日,美军“希金斯”号驱逐舰突然闯入黄岩岛12海里领海线。美军此次行动未提前通报,且选择在局势最敏感时刻高调现身,战略意图极为明显。
权威军事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实时监控数据显示,美舰在黄岩岛附近高速机动,并多次尝试与菲船队无线电联络。美国国防部发言人随后表示,此次行动旨在“维护航行自由”,但同时承认美菲两军近期已多次共享南海实时情报。
“希金斯”号的出现,极大提升了现场不确定性。多名军事专家分析,美国此举一方面是在为菲律宾撑腰,另一方面试图测试中国军队的反应速度和战术底线。值得注意的是,美军舰艇进入黄岩岛海域的时机,正值中美关税谈判陷入僵局。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方试图通过南海局势制造谈判筹码,对中国施压。
中方对此迅速做出强硬回应。南部战区发布声明,明确驱离美舰,并公开谴责其侵犯中国主权,破坏地区和平稳定。国际法专家指出,美舰未经许可进入中国领海,已构成对主权国家的严重挑衅。
8月13日当晚,中国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宣布自8月13日至8月15日,每天下午1:45至3:45,南海部分海域将进行实弹射击训练,区域划为“落弹区”,6小时禁航措施随即生效。禁航区覆盖黄岩岛附近海域,范围广泛,直接切断菲船和美舰进一步靠近的可能性。
多家国际航运公司随后临时调整航线,避免进入禁航区域。AIS数据显示,相关海域瞬时船舶密度骤降,区域“清场”效果明显。中国军方多次发布现场训练画面,展示导弹发射、舰艇编队等高强度科目。军事评论员指出,此次演训科目复杂,涵盖反舰、反潜、联合封锁等多项核心能力,释放出“随时实战”信号。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演训不仅是对美菲挑衅的直接反制,更是对南海局势未来走向的强烈宣示。多位权威分析人士认为,已具备在南海复杂环境下多域一体化作战能力,任何外部力量的试探都难以突破中国南海防线。
黄岩岛风暴的背后,是中菲、美菲、中美多条线交织的地缘博弈。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近期频频发表涉台、涉南海强硬言论,目的是转移国内政治压力,激发民族主义情绪,并借机寻求美国更大安全支持。菲方“堵门”黄岩岛的举动,正是这一政策的外化。
但菲律宾的“碰瓷”战术逐渐陷入两难。中方手握法律与实力双重优势,在黄岩岛及南海岛礁问题上早已划下不可逾越的红线。自海警法实施以来,与海警协同能力持续提升,区域军事存在常态化,令菲方难以形成实质性突破。
美国的介入使得局势更加复杂。南海问题已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的高频“爆点”,美方既要展示对盟友菲律宾的支持,又要在中美博弈中不断加码谈判筹码。近期中美关税谈判陷入僵持,南海局势被美方作为“侧翼压力”手段反复利用。美军“希金斯”号驱逐舰此次高调现身,既是对中方反应的测试,也是对中美国内舆论的双重交代。
同时,区域内其他国家观望态度明显。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东盟国家多次呼吁南海局势降温,强调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国际海事组织(IMO)与联合国多次发出警告,要求各方遵守国际海洋法,避免局势失控。
多家权威智库预测,南海局势在未来数月内仍将处于高风险区间。菲律宾是否会继续组织大规模船队闯入,是否获得美国更实质性的军事支持,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中方是否会在黄岩岛之外的南沙、西沙等区域采取类似“划基线、设禁航、常态演训”等措施,也成为南海局势的重要变量。
此次6小时禁航令的法理基础,源自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主张以及相关国际公约。中国早在2012年就对黄岩岛实施实际控制,并多次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主张相关权利。菲律宾方面则试图以“传统渔场”为由,挑战中方主权,实则缺乏国际法支撑。
美菲联盟在南海的联动,虽有一定舆论声势,但在实际操作层面难以突破中方严密防线。中国海警、海军、空军多支力量协同,形成对黄岩岛及周边海域的全天候监控和快速反应体系。美军舰艇虽多次尝试接近,均被依法驱离,无力改变中方主导格局。
军事学者普遍认为,此次实弹演训标志着南海防御体系日益成熟。常态化落弹区和禁航措施,有效遏制外部势力的冒进冲动,也为区域安全稳定提供坚实保障。未来,类似快速反应与高强度演训有望成为南海“新常态”。
值得注意的是,南海并非没有和平解决的空间。中国多次重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呼吁有关国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东盟多国也倾向于维持局势稳定,反对任何激进行为导致局势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