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背景下消费舆论现状与演化规律 ——基于微博平台的大数据分析
史鑫鑫(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卢嘉辉(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特聘研究员,英才副教授)
在提振消费政策背景下,为深入理解经济不确定性情况下消费相关舆论现状与演化机制,本研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探讨:不同主体的消费相关舆论分别聚焦于哪些议题?同一议题下,不同主体的关注焦点有何异同?在不同情绪下,各类主体围绕哪些议题展开讨论?在多元主体构成的舆论生态中,舆论内容与情绪如何在不同主体间传播?各主体在舆论引导和演化中分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025年4月17日,国务院以“加强预期管理,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为主题进行第十三次专题学习。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稳预期、强信心的决策部署,深化对加强预期管理的认识,结合当前形势,着力促进社会预期稳定向好,形成应对风险挑战、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1]。
从2023年到2025年,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提振消费政策。然而,社交媒体上仍充斥着具有碎片化、随机性、隐蔽性和情绪化特征的经济不确定性言论[2],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政策信号的有效传导,加大公众对经济走势的担忧,进而影响消费信心。因此,加强预期管理与舆论引导不仅是保障政策效果的重要支撑,更成为平台舆论治理的现实课题。
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作为政策信号传播与公众舆论表达的重要场域,表现出多元主体共构、多层议题交织以及情绪表达分化的特征。不同主体在议题设置与情绪表达上的分化,易使得微观经济主体形成扭曲、混乱的异质性预期,降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3]。消费者信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先行指标之一,现有研究多基于宏观经济数据反映经济预期[4],少有研究以消费相关舆论为研究对象,分析公众在特定政策语境下的网络话语表达特征。因此,在提振消费政策背景下,为深入理解经济不确定性情况下消费相关舆论现状与演化机制,本研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探讨:不同主体的消费相关舆论分别聚焦于哪些议题?同一议题下,不同主体的关注焦点有何异同?在不同情绪下,各类主体围绕哪些议题展开讨论?在多元主体构成的舆论生态中,舆论内容与情绪如何在不同主体间传播?各主体在舆论引导和演化中分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本研究聚焦提振消费政策实施背景下的网络舆论,选取新浪微博作为数据来源,时间范围涵盖2023年1月至2025年3月。数据采集依托新浪舆情通大数据服务平台,采用关键词匹配方式进行文本检测。为确保关键词的科学性与代表性,本研究在关键词构建过程中结合权威媒体报道语料和消费趋势调查报告,构建初始关键词集,并根据网络舆论特征动态调整,最终确定包含“扩大内需”、“消费需求”、“新型消费”等在内的38个代表性关键词。在关键词检索基础上,经抽样和人工筛选,获得有效微博文本共计146832条。根据账号认证信息和类型,将微博用户主体划分为政务部门、媒体、行业组织、专业博主与普通用户五类,为后续主体差异分析奠定基础。
数据分析方法部分,首先,基于词频统计识别各类主体舆论的核心高频词。其次,采用LDA主题模型对主体划分后的文本语料进行分析,提取各类主体的议题分布特征。再次,借助大连理工情感词典进行情感倾向分析,进一步探讨不同主体在正负情绪主导下的议题聚焦差异。最后,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不同主体在“议题—情绪”维度上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舆论演化过程中的互动机制与引导路径。
1.舆论主体结构与发帖数量。在发帖用户数量分布(见图1)上,普通用户(41,695个,占比64%)最多,体现出公众对消费议题讨论的广泛参与。其次是专业博主(13,100个,占比20%),其拥有一定的内容创作能力与平台影响力;政务部门(3,921个,占比6%)、媒体(3,292个,占比5%)与行业组织(3,256个,占比5%),构成具备机构背景的舆论参与者基础。
在发帖数量分布(见图2)上,普通用户(66,410条,占比45.23%)依旧居于首位,在信息输出层面仍为主导力量。然而,与其庞大的用户基数相比,普通用户的人均发帖量较低,表明其舆论贡献以广泛分布、分散表达为主要特征。相较之下,媒体(20,611条,占比14.04%)和专业博主(34,841条,占比23.73%)显示出较强的内容生产能力与话语密度,在舆论引导或政策传播中具有较强的能动性。政务部门(15,420条,占比10.50%)和行业组织发帖量较少(9,550条,占6.50%),但具备政策合法性与行业权威性,仍是关键的信息源与信任锚点。
总体来看,微博消费舆论呈现出“公众数量广—专业输出强—机构参与稳”的结构特征。这种分布格局体现出不同主体在消费议题中的多元参与和功能分化,既凸显了各机构主体与专业博主较强的内容组织与传播能力,也反映了普通用户的广泛参与和表达。
2.多元主体的议题分布。通过LDA主题模型,本研究提炼出提振消费政策下消费相关舆论的6个核心议题(见表1)。这些议题不仅反映出消费政策在经济不确定性背景下的多维发力,也勾勒出不同舆论主体在经济议题下的关注重心与角色差异。
(1)政务部门:政策信息的发布者与消费环境的营造者。政务部门通过多维度、全过程的舆论表达,努力构建一个稳定、有序、可预期的消费舆论空间,是提振消费信心的重要制度支持者与舆论环境建设者。本研究共抽取政务部门发布的相关微博15420条。其中,“产业升级与多元消费场景构建”占比高达41.18%,“文旅”(5581)、“特色”(2654)、“消费场景”(2503)、“银发”(1073)等高频词反映出政务部门通过强调“新场景构建”与“新需求回应”服务于稳定经济大盘、扩大内需的提振消费政策愿景;围绕“政策驱动下的消费动能释放”与“宏观经济走势与结构性改革部署”两个议题,政务部门呈现出与媒体趋同的特征。其中,前者占比达26.72%,高频词包括“以旧换新”(8862)、“补贴”(6951)、“家电”(2963)、“汽车”(4313)等,体现出政务部门在该类话题中的聚焦政策发布、执行进展与实施成效,强化政策的执行力与公众可感知性;后者占比18.40%,关键词如“高质量”(4822)、“创新”(4203)和“改革”(2381),反映出政务部门通过强调创新驱动、制度设计与发展理念,尝试在不确定性压力下稳定社会预期,引导公众理解政策延续性与目标一致性;此外,“消费保障与公众服务优化”是政务部门比较独特的一个议题,占比13.70%。高频词如“服务”(6906)、“产品”(3814)、“需求”(3139)、“保障”(3037)等,表明政务部门通过供给结构与服务体系的协同优化,回应多样化、分众化的消费需求,营造更具制度安全感的消费环境。
(2)媒体:政策信息的传播者与消费信心的塑造者。媒体在消费相关议题中既呈现政策导向,也反映趋势判断,强调国家战略与系统性部署,在信息传递和预期引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共抽取媒体发布的相关微博20611条。其中,最突出的议题是“政策驱动下的消费动能释放”,占比达34.35%。高频词如“以旧换新”(11512)、“补贴”(9925)、“汽车”(7858)、“价格”(3057)等,集中指向各地提振消费的具体政策与执行措施。在这一议题下,媒体多强调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而强化公众对政策效果的信任与期待;其次,“产业升级与多元消费场景构建”议题占比27.72%,线)等词汇。通过对区域文旅资源、主题活动创新等微观层面的报道,媒体将宏观政策导向嵌入日常消费体验中,增强民众的政策感知;“金融趋势与全球经济动向”与“宏观经济走势与结构性改革部署”分别占19.51%与18.42%。前者通过“投资”(5879)、“全球”(2772)、“出口”(1009)等高频词,嵌入对国际经济趋势的关注,引导公众在面对外部不确定性时保持理性预期;后者则依托“高质量”(7864)、“改革”(4353)、“保障”(3529)、“民生”(2652)等词汇展现媒体对政策部署的系统性解读,增强公众对未来经济走向的信心。
(3)行业组织:政策落地的推动者与市场运行的协调者。行业组织的舆论表达以“政策对接”与“市场调适”为主线,既在宏观层面传递政策方向,又在微观层面协调供需预期。本研究共抽取行业组织发布的相关微博9550条,其中,“产业升级与多元消费场景构建”议题占比34.70%,高频词包括“服务”(4674)、“绿色”(1906)、“文旅”(1472)、“数字”(1358)等。此类话语中,行业组织通常强调通过新型消费模式、文旅融合、绿色低碳转型等方式推动消费从传统品类向高质量供给转型,重塑消费结构;“市场运行与需求侧动态”议题占比24.14%,体现于“行业”(7399)、“需求”(4224)、“产品”(3680)、“品牌”(2604)等词汇,反映出行业组织对于供需匹配机制的持续关注,其话语强调政策刺激是否真正转化为市场反应与消费行为,关注不同产业结构与消费群体变化所带来的反馈;“以旧换新”(3441)、“补贴”(2900)、“新能源”(1707)、“家电”(1521)等高频词体现了“政策执行效能与消费动能激发”议题,占比21.34%。行业组织在此类话题中既作为政策落实的中介推动企业响应与配套机制落地,又发挥建言功能,指出企业成本压力、消费者反应滞后及跨部门协同不足等执行难点;此外,“金融趋势与全球经济动向”议题占比19.82%,高频词包括“投资”(4375)、“金融”(3115)、“风险”(1878)等。面对全球贸易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房地产政策调整等不确定因素,行业组织在话语中展现出了行业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感知”。
(4)专业博主:市场问题的分析者与政策效应的评估者。专业博主呈现出较强的现实关切、专业判断与市场敏感,揭示了政策引导与市场回应之间的动态张力,成为消费舆论结构中的重要推动因子。本研究共抽取专业博主发布的相关微博34841条。其中,“市场运行与需求侧动态”是最为突出的议题,占比50.87%。“收入”(12297)、“生活”(5002)、“就业”(4983)、“压力”(3171)等词语聚焦于宏观经济波动对消费者的实际影响。在此类话语中,专业博主多强调收入不确定性、就业焦虑等因素对消费的制约作用,话语整体呈现出强现实关切与问题导向特征。其次,“政策驱动下的消费动能释放”议题占比21.29%。高频词如“以旧换新”(8749)、“服务”(8716)、“补贴”(8384)、“价格”(8234)等词语聚焦于政策措施的实际落实,反映了专业博主通过消费者反馈与市场响应等维度评估政策落地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产业升级与多元消费场景构建”和“金融趋势与全球经济动向”议题占比较少,分别是17.37%和10.47%。前者通过“行业”(10360)、“技术”(6882)、“AI”(5207)等词汇反映出专业博主更倾向于将消费议题与技术创新、产业演进相结合,指出新型消费热点的未来走向与发展潜力;后者则体现出专业博主在跨市场视角下强调政策预期、外部冲击对内需市场与居民信心的间接影响,高频词包括“全球”(7967)、“资金”(5839)、“股市”(2563)等。
(5)普通用户:现实处境的表达者与政策效果的反馈者。普通用户的舆论既具备对消费困境的感知与表达,也蕴含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反馈,并逐渐展现出对经济不确定性更为复杂与多层次的理解。本研究共抽取普通用户发布的相关微博66410条,“市场运行与需求侧动态”是最为突出的议题,占比34.88%。高频词包括“收入”(23999)、“消费降级”(6079)、“就业”(9040)、“扩大内需”(4298)等,集中反映在高物价压力、收入不稳定、就业焦虑等结构性因素对居民消费信心与能力的压制。可以看出,舆论形成不仅是媒介环境,更是社会环境及个体心理预期的综合体现[5]。此外,“产业升级与多元消费场景构建”议题占比也较大,为32.96%。“技术”(14296)、“旅游”(12514)、“文化”(11270)、“健康”(7831)等词语体现出公众对新型消费模式的关注。这类话语往往围绕生活服务、文旅体验等领域展开,展现出居民的多元需求及其对高质量生活的向往。“政策驱动下的消费动能释放”议题占比25.25%,高频词包括“以旧换新”(12069)、“价格”(13425)、“补贴”(10902),表明普通用户既是政策接收者,也是执行效果的评估者,在参与政策讨论的同时,更关注政策与个体之间的实际联结。此外,“金融趋势与全球经济动向”议题占比6.91%,尽管该议题占比较低,但其中出现的“投资”(17129)、“全球”(21434)、“环境”(13797)等高频词,显示出部分公众对宏观经济趋势的关注,表明经济不确定性的感知不仅限于个人生活层面,也逐渐扩展至结构性与系统性认知层面。
3.不同情绪导向下的议题聚焦差异。从整体情绪分布来看,微博平台消费相关舆论以积极情绪为主。在五类舆论主体中,积极情绪占比普遍超过60%。其中,媒体与政务部门的积极情绪占比均达到80%以上,凸显出官方及政务机构在政策传递与消费信心构建中的乐观基调。行业组织的积极情绪占比也达到84%,在稳定市场预期与强化行业信心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相比之下,普通用户的消极情绪占比为20%,专业博主也达到17%,这两个群体的情绪表达更趋多元,既包含对政策导向的积极回应,也涉及对现实问题的讨论与情绪宣泄。
(1)积极情绪下各主体的议题表达。在积极情绪主导的话语中,五类舆论主体普遍展现出对经济复苏与消费回暖的信心,但其关注重心存在差异,反映出不同主体对政策落点、市场前景与经济发展的独特认知。
政务部门着力呈现“稳增长、促消费”的治理图景,在积极情绪引导中凸显政策执行力与服务导向。“以旧换新”(6900)、“补贴”(5281)、“家电”(2588)、“汽车”(3239)等高频词体现政府在激发耐用消费、改善民生消费条件方面的执行力;“高质量”(4796)、“创新”(4188)、“政府”(2570)等则指向宏观治理层面的战略导向,反映出系统推进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政策逻辑;“文化”(7172)、“文旅”(5458)、“特色”(2634)、“体验”(2192)等词语显示政府对新型消费场景培育的积极引导,旨在推动服务型消费扩容升级;而“服务”(6706)、“安全”(3864)、“保障”(2996)、“就业”(2423)等则集中体现出政务部门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与风险防控方面的制度回应,强化了正向治理形象与公共信任。
媒体则集中传递政策执行成效与经济发展亮点,传递出对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新旧动能转化提速的正向期待。其中,“高质量”(7839)、“改革”(4288)、“创新”(6913)等指向宏观层面的系统性政策信号,展现出媒体对发展模式转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阐释,对强化高质量发展路径的舆论认同;“补贴”(7397)、“以旧换新”(8965)、“家电”(3725)等高频词体现出媒体对具体消费提振政策的聚焦,凸显政策在激发市场活力、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中的有效作用;而“文旅”(5364)、“文化”(7106)、“服务”(9364)、“场景”(3207)等词汇则显现出媒体对新型消费业态与产业融合趋势的关注,构建新型经济推动消费扩容、激发内需潜能的积极意象。
行业组织聚焦高质量发展框架,关注产业结构优化与消费潜力激发。“投资”(4133)、“产业”(4038)、“技术”(2103)、“品牌”(2493)等高频词凸显行业组织对供需结构匹配与产业升级的系统性关注,反映出其对经济复苏路径的专业判断与信心表达;“汽车”(3024)、“以旧换新”(2757)、“补贴”(2181)、“回收”(697)等关键词进一步表明行业支持通过政策工具促进耐用品更新换代,推动绿色转型与中长期消费升级;“金融”(2985)、“改革”(2172)、“住房”(1322)等关键词体现出行业组织对配套政策机制的关注,强调通过支撑性政策释放消费潜力、夯实内需基础。
专业博主舆论聚焦于消费回暖与行业复苏的乐观预期,特别强调科技创新与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潜力。“技术”(6509)、“新能源”(6048)、“AI”(4865)等高频词展现出对前沿科技赋能经济增长的强烈期待。在消费层面,“收入”(10124)、“价格”(6689)、“生活”(4197)等词语反映出部分博主对消费能力恢复、消费结构优化以及生活品质提升的持续关注。与此同时,“以旧换新”(6875)、“补贴”(6219)、“旅游”(5150)等关键词则体现出对政策红利与新兴消费场景的重视,认为这些举措有助于释放内需潜力,推动消费扩容。
普通用户的话语聚焦于经济回暖和生活改善的积极面向,呈现出对政策利好和产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创新”(13317)、“绿色”(7496)、“高质量”(6854)等词汇则反映出公众对高质量发展路径的认可,突出了其对产业转型、服务升级与政策保障的正面评价;而“消费者”(24086)、“生活”(10128)、“以旧换新”(9039)、“补贴”(8158)等高频词则具体展现出公众对促消费政策效果的感知,强调消费便利性与生活质量提升带来的积极体验。
(2)消极情绪下各主体的议题表达。在多元舆论主体中,消极情绪普遍聚焦于市场不确定性、政策效力与消费压力。
政务部门消极舆论关注消费市场中的侵权行为与监管难题,关键词如“商品”(254)、“诈骗”(189)、“投诉”(160)、“法院”(146)等,突出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遭遇的质量问题、售后纠纷与虚假宣传现象。此外,关键词如“网络”(196)、“商家”(155)、“直播”(120)等,也揭示出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模式在快速发展中暴露出的治理滞后与规则空白,反映出消费领域规范化管理与制度完善的迫切性。
媒体大部分的消极报道聚焦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与外部环境冲击对国内消费信心的抑制效应。关键词如“价格”(348)、“全球”(142)、“关税”(110)、“成本”(109)以及不少媒体报道中频繁出现的“全球衰退风险加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等表述,反映出国际贸易摩擦、成本上涨及关税政策变动造成的多重压力,揭示了政策调控在高不确定性背景下面临的复杂张力与现实挑战。
行业组织消极情绪下的舆论重点包括“金融压力”与“市场下行”两大问题。一方面,“投资”(216)、“下降”(112)、“贷款”(81)、“风险”(78)等关键词反映出行业对融资成本上升、资金回流受限的担忧,凸显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运转和扩张面临的金融阻力;另一方面,“收入”(196)、“价格”(189)、“需求”(182)、“预期”(111)以及舆论中出现的“消费疲软”、“未来行业需求下降”等表述呈现出消费动能不足与市场信心不足的双重困境,勾勒出行业在高不确定性中维稳与转型的现实压力。
专业博主聚焦经济压力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多重冲击。“收入”(1892)、“下降”(961)、“就业”(792)、“降级”(660)、“压力”(553)、“贷款”(515)等关键词反映出公众对消费能力受限与生活质量滑坡的深层焦虑。同时,围绕“以旧换新”政策与新能源市场的讨论,“补贴”(1796)、“以旧换新”(1250)、“价格”(1406)等词语呈现出对政策激励效力不足与市场低迷的担忧;而“关税”(2134)、“严重”(861)、“风险”(623)、“出口”(600)等涉外经济词汇则凸显对全球贸易环境不稳定及其对国内市场传导效应的忧虑,整体呈现出对宏观经济前景的审慎态度。
在普通用户的消极情绪中,“收入”(4435)、“价格”(2595)、“降级”(1653)、“就业”(1571)、“贷款”(1385)、“债务”(1006)等关键词揭示出经济困境所带来的现实生活压力。
1.演化规律——不同主体间的情绪与议题传导路径。为深入剖析不同舆论主体在消费相关议题中的互动逻辑,本研究选取四个主要议题作为分析变量,将议题与情绪特征结合,构建了八个“议题 × 情绪”维度,涵盖“产业升级与多元消费场景构建”(产业)、“政策驱动下的消费动能释放”(政策)、“市场运行与需求侧动态”(市场)、“金融趋势与全球经济动向”(金融)四类议题下的积极与消极情绪向度。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见表2)显示,在这些耦合维度中,舆论主体之间存在复杂的信息传导路径。
政务机构整体呈现出“稳定输出、积极引导”的特征。在“政策”和“金融”议题下,政务机构对其他主体的积极表达具有明显引导作用,这表明政务机构具备将官方立场转化为网络舆论方向的能力,以其政策信号的稳定性与权威性,发挥了舆论整合与预期管理的关键职能。特别是在“金融”议题的积极情绪维度下,政务部门对其他舆论主体均展现出明显的引导作用。在国际经贸斗争持续、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政务机构通过及时回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态势,发布稳健政策信号,加强预期管理。其官方表态不仅提供了积极的议题基调,也促使其他主体围绕积极信号展开再阐释与传播,推动形成以信心提振为核心的舆论共识。
媒体在多数议题的积极情绪维度中保持着较强的引导能力。在“产业”、“政策”、“市场”等议题中,媒体的积极情绪话语对其他主体的舆论产生了显著影响,显示其在正向舆论场中仍是首要的信息发布源,负责构建政策一致性话语,并形成下游舆论的议程模板。相较而言,媒体在负向情绪的生成与扩散中参与度较低。但值得关注的是,在“金融”议题上,媒体的消极情绪对普通用户和专业博主有显著的传导效应。这一现象表明,在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国际经贸斗争等复杂局势时,部分媒体在话语表达上倾向于使用焦虑性、悲观化的情绪语调,其内容结构中常伴随“风险”、“下行”、“冲击”等高感知词汇。这种情绪基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外部经济不确定性,但也可能在无形中降低了公众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信心,加剧了社交媒体舆论场中金融议题的情绪化表达与共振效应。
行业组织作为连接政策与市场实践的主体,对“政策”、“市场”和“金融”等议题表现出高度敏感性。一方面,行业组织是议程的接受者,会因政策导向而增强对市场的信心,展现对政策落实前景的积极预期;也容易受到来自专业博主和普通用户消极反馈的影响,产生悲观判断。另一方面,行业组织也是重要的议程设置者。在“市场”议题上,基于供需两端的实时数据,行业组织所表达出的正向预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专业博主和普通用户的积极响应。而在“政策”议题上,其对政策效果的负面反馈会直接传导到政务部门和媒体。因处于政策执行一线,行业组织更易感知政策效果的实际落地情况,若出现实施阻力或成效有限,其所释放的负面情绪容易被政务部门和媒体捕捉并反馈到上游舆论场,促使政策调整与回应。在“金融”议题上,行业组织的消极情绪对媒体、专业博主和普通用户的情绪均产生传导效应。行业组织往往直接承受国际经贸斗争与全球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压力,其舆论表达更具现实紧迫性和利益诉求导向,极易引发其他主体的互动反应。
专业博主的信息接收与情绪感知能力较强,能够快速捕捉平台上的情绪波动与议题动向,并通过内容生产与加工,形成次级传播节点。专业博主在积极情绪维度下的表达主要受到媒体的正向话语的影响,特别是在政策利好、产业利多等官方表态的背景下,媒体的报道往往构成其舆论表达倾向的依据。在“市场”与“金融”议题上,其积极预期也受到行业组织释放的前端信号影响,表现为对供需动态、资本流动、行业景气等信息的敏感响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性的评论与前景预测。与此同时,普通用户的反应亦会传导并作用于专业博主的话语表达,显示出专业博主在相关议题下较强的响应性与互动性。在传导路径上,专业博主在“产业”与“市场”议题的积极情绪维度中,能够有效影响普通用户,起到正向引导作用,其专业表达与正面解读常被普通用户视为判断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公众信心。而在“产业”、“市场”、“金融”等议题的消极情绪维度下,专业博主对普通用户和行业组织表现出传导效应,特别是在悲观预期集聚时,其内容会引发共鸣性传播,放大舆论的情绪波动性与共振强度,加剧舆论场的情绪聚集与不确定性感知。
普通用户不再只是议程的被动接收者。在“政策”和“市场”等议题的消极情绪维度下,公众对其他主体也呈现出了引导作用。这一趋势表明,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及信心低迷的情境中,具有相同观点的用户很容易聚集起来,促发群体内信息的同质化,形成线]。同时,这些情绪具有一定的外溢能力,对平台意见领袖乃至媒体等主流意见源形成一定的影响,引发其他主体对相关议题和情绪的关注与响应。相较而言,普通用户在“金融”议题下,则主要是被动接收者。
由此可见,在“议题×情绪”双重维度下,不同舆论主体之间构成了结构复杂、动态演化的传播网络(见图3)。在正向情绪主导的话语环境中,媒体和政务机构仍发挥着核心的议题建构功能,行业组织则多维持政策共识与舆论稳定,整体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传播格局。而在负向情绪浓度提升的场域中,行业组织、专业博主与公众舆论体现了较强的议程设置能力。行业组织作为对消费环境最敏感的关键主体,主要反映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而吸引其他主体对相关议题的讨论;专业博主在内容生产与情绪表达上起到放大器作用[7],尤其在“产业”与“金融”等敏感议题中,对公众形成持续影响;而普通用户在表达集体焦虑与不确定性预期时,其情绪外溢亦具备一定的舆论压力效应,引发主流舆论场的关注与反馈。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经贸斗争背景下,媒体和行业组织对全球金融形势的消极判断会传导到专业博主和普通用户中,这将可能加剧民众对经济不确定性的感知。
2.演化特征。基于对微博平台消费舆论中多元主体结构、议题聚焦、情绪表达及其传播路径的系统分析,其舆论生态呈现出以下三方面演化特征。
首先,舆论生态多元化,互动格局趋于复杂。微博平台消费舆论的互动格局已逐步摆脱“中心—边缘”的单向驱动逻辑,演化为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动态共建的复杂网络。在不同议题引发的舆论演进过程中,政务机构、媒体、行业组织、专业博主与普通用户基于各自的立场与传播优势展开多维度表达,构成交织互动的舆论场。当前的舆论生成更趋向网络化、多点触发,传播节奏与舆情走向的演变通常受到各方主体策略性介入的影响。尽管传统“强势节点”仍在信息发布与议题定调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主导地位正逐渐被一些具有情绪动员力与传播扩散能力的高影响账号所分担。这些新兴传播者通过激发情绪共鸣与强化信息连接,在舆论演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舆论演化的底层动力不仅源自普通用户的参与,而且在多方主体的协同互动中不断生成。不同主体在意义建构、内容传播和情绪扩散中的复合作用,已成为当前平台舆论动态演化的核心引擎。
其次,情绪和议题相互嵌套与共振。情绪不再仅仅是舆论表达中的附加元素,而是在消费舆论演化中与议题内容深度交织,共同构成传播动力的结构性要素。不同主体根据自身的传播目标和面临的社会情境,主动调配情绪资源以塑造议题关注度与舆论节奏。政务机构与媒体通常以正向情绪介入政策议题,强调政策的正面效果和信心动员,以确保舆论的稳定性与认知一致性;与此同时,部分主体往往围绕一些不确定性较高的风险话题表达焦虑、担忧等负向情绪,从而通过情绪共鸣推动舆论扩散与话题深化。在缺乏明确政策指引或权威性解读的议题下,这种“情绪—议题”交织的传播结构,容易激发平台用户的情绪反应与参与互动,推动多方主体在舆论传播中的差异化介入。因此,情绪在经济不确定性较强与消费信心低迷的背景下,成为舆论演化中的重要驱动力,影响着舆论走向与传播路径。
最后,传播路径分化,各主体角色动态变化。微博平台上的消费舆论传播已不再呈现出线性扩散或单向传导的模式,而是由“议题×情绪”共同驱动的多主体交织、路径分化的舆论传导网络。在不同类型的议题中,各类主体并非始终如一地承担固定的传播角色,而是根据所涉议题的属性与自身条件,形成了多样化的“谁先说—谁跟进—谁响应”路径,体现出鲜明的情境差异性。一方面,议题属性决定了舆论起点与结构定位。例如在宏观政策类议题中,政务机构与媒体通常处于舆论链条的上游,扮演“议题首发者”与“基调设定者”的角色,通过政策导向性话语与正向情绪框架建构认知秩序,引导讨论方向。另一方面,情绪影响舆论的触发机制与传播节奏。在风险性、争议性或高情绪负载的议题中,部分专业博主与普通用户因贴近个体情绪体验、表达方式灵活,能够迅速捕捉和放大社会焦虑,成为“情绪动员者”与“话题点燃者”。相比之下,政务机构与媒体则可能退居“回应者”或“节奏调控者”的次阶段角色,以调适舆论氛围、稳定传播秩序。各类主体在不同议题情境下所承担的传播角色与采取的行动路径,实质上源于其在信息获取与发布、情绪识别与表达以及平台结构中的连接位置等方面的差异。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微博平台消费舆论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分化机制与互动逻辑。
本研究以提振消费政策下的消费舆论为研究对象,运用词频分析、LDA主题模型、情感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综合分析了不同主体在议题关注、情绪表达与传播路径中的特征。研究发现,各类主体围绕政策驱动下的消费动能释放、产业升级与多元消费场景构建、金融趋势与全球经济动向、市场运行与需求侧动态、宏观经济走势与结构性改革部署、消费保障与公众服务优化等议题展开多元讨论。不同议题下的情绪表达呈现出正负情绪共存的特点,不同主体在话题引导中的角色相互交织,边界趋于模糊。
整体来看,不同主体之间的议题与情绪表达呈现出多中心、交错演化的特征,舆论引导已不再是单一主体的信息输入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协商、情绪共振与意义再生产的复杂系统。虽然媒体依然在多数议题中具备议程优势,但其影响力正受到社交平台多元结构的稀释[8]。在部分消极情绪主导的议题中,行业组织、专业博主与普通用户之间形成了高频的议程互动关系,而政务主体面临信息弱势传播的问题[9],多在舆情发酵后进入讨论场域,其参与路径更趋于响应式、事后式,难以在话题初始阶段发挥引导作用。
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微博平台上的消费舆论正呈现出从“信息获取”向“情绪建构”的转变趋势。公众讨论日益情绪化、个体化,在表达现实焦虑的过程中,用户不仅是在讨论“能不能消费”、“敢不敢消费”,更是在共同建构一种围绕消费行为的集体心理预期。这种预期并非媒体或政府单向设定的结果,而是用户在重复表达与情绪共鸣中自己建构出来的“现实”。在这一过程中,专业博主的作用尤为突出,他们既是舆论热点的捕捉者,也是情绪的放大器,逐渐成为政策与公众之间的重要认知中介。
1.加强多元主体的协同引导。从整体来说,为形成有效的舆论引导合力,应打通政务机构、媒体、行业组织、专业博主与普通用户之间的信息联动,推动多元主体走向协同共构。政务机构应优化信息发布流程,提升公开内容的透明度与问题回应节奏,增强政策解读中的情绪引导与信心构建能力;媒体应强化议题整合功能,通过推出系列化、专题化的解读内容,缓解信息碎片化和情绪放大的传播问题,提升政策信息的整体感知效果;应拓宽行业组织的政策反馈渠道,使其转型为基于行业实践的理性建言者,通过案例分享、趋势预判等形式,增强政策信息的现实贴合度;引导专业博主发挥信息中介与情绪调节作用,使其通过观点解读、互动问答等形式,在缩短信息理解距离的同时,减少情绪化表达对公众认知的误导;与此同时,应鼓励公众以事实为基础开展议题讨论,提升建设性表达的占比,推动观点碰撞走向理性协商,营造有序、积极的网络舆论生态。
2.强化政策信号的多级释放与精准传达。政务机构应通过短视频、图解、直播等多模态传播方式,针对复杂政策提供分层次的解读,提升受众理解度,降低认知门槛。在政策传播过程中,应鼓励政务机构与媒体、行业组织、专业博主联合解读政策信息,构建“权威解读+社交互动”模式,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和专业性,避免情绪化解读引发误导。同时,社交媒体平台应引入政策知识卡片、官方标签等标识机制,确保信息来源清晰,减少二次传播中的信息扭曲。此外,通过展示消费复苏、市场回暖等典型案例,强化政策效应的具象化,促进公众对政策的认同,缓解焦虑情绪对市场信心的影响。
3.完善情感管理与情绪识别机制,促进正向消费预期。在政策传播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舆论场中的情感动态,通过有效的情感管理策略促进正向消费预期的形成。各主体应合作发布正面导向的内容,结合真实案例或典型场景,传递政策积极效果,从而缓解负面情绪蔓延。此外,平台可引入AI情绪识别技术,实时监测舆情波动和负面情绪聚集议题,及时进行情绪调控。通过优化推荐算法,增加正向情绪内容的曝光量,推动积极情绪的传播。同时,应制定情绪干预方案,借助多方联动推动理性观点和正向信息的传播,减少负面情绪对公众经济预期的影响。平台还可以与政务机构合作,设立“预期观察”专题栏目,引导用户关注积极案例,并及时回应消极预期,增强公众的消费信心。
4.完善经济预期管理,稳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在“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的最新政策背景下,媒体、政务机构、行业组织和专业博主需要强化协同作用,合理引导和培育消费者对国内和全球经济发展的积极预期。具体而言,政务机构应进一步加强与专业博主和普通用户的沟通,通过积极透明的政策信号稳定消费信心,并及时回应全球金融走势的不确定性以稳定国内预期;媒体在继续做好政策宣传工作的同时,也应配合政府积极回应金融趋势,避免过度渲染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负面情绪;行业组织则需在理性反映实际需求与挑战的同时,增加与政务部门和媒体的双向沟通,更加积极地看待国内经济发展,更有信心地应对国际经贸斗争;专业博主则需充分发挥桥梁作用,通过理性对话帮助公众克服焦虑。
5.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消费者不确定性心理预期的传播机制和干预策略。一方面,需厘清情绪、认知与行为之间的传导路径,探索不同平台机制和舆论参与者如何影响公众的心理预期;另一方面,应关注政策信号在多轮传播中可能面临的失线]。通过挖掘舆论演化过程中的关键痛点与干预策略,助力政策在数字舆论生态中实现精准落地,推动从“信号”到“信心”的有效转化。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网络舆论中经济不确定性预期的传导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批准号:24BXW060)成果】
[2]张荣华,李洪宇.社交媒体网络舆论传播与引导策略分析[J].新闻爱好者,2021(11):83-86.
[3]杨艳,易伟.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宏观经济效应:兼论流动性监管的作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4,44(07):103-118.
[4]霍青青,阮敬.非系统冲击下消费者信心对经济预期的影响——基于海峡两岸暨港澳消费者信心调查[J].统计与决策,2025,41(05):137-142.
[5]王晓培.从技术赋权到平台逻辑:社交媒体舆论极化形成与治理[J].中国出版,2023(14):11-17.
[6]尹寒,杨军.试论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群体极化及其引导机制[J].湖北社会科学,2023(02):163-168.
[7]徐翔,夏敏.从“意见领袖”到“情感领袖”:微博意见领袖的情感特征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6):157-169.
[8]李明德,张收鹏.主流意识形态全媒体传播的效能与进路[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4(4):71-81.
史鑫鑫,卢嘉辉.“提振消费”背景下消费舆论现状与演化规律——基于微博平台的大数据分析[J].青年记者,2025(06):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