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治理难题打通服务人民群众的“神经末梢”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就基层治理而言,面临着历史遗留问题交织、群众诉求复杂多元、治理主体协同不足等挑战。破解这些难题,既需要用战略定力稳根基,更需要用创新智慧开新篇。在我看来,基层治理应当践行“五以破五题”:以创新的思维、民主的方式、协商的办法、会诊的机制、实例的交流,破解治理难题,方能打通服务人民群众的“神经末梢”,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新时代,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随着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期待更高、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更强、反映诉求的渠道更多、治理场景与内容更繁杂。因此,基层治理者要跳出“经验主义”窠臼,进一步提升治理思维与能力。
例如,可持续深入探索“片区网格化”等“条块融合”模式,推进“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响应机制建设,及时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又如,可借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智慧治理中枢”,将环境卫生、治安防控、社区养老等事项纳入数字化监测体系,通过“数据多跑”替代“群众跑腿”,让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判”。思维的突破是对时代需求的精准回应,模式的创新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能,基层的高效能治理将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城市治理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基层治理直接面对群众,是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关键环节。要用民主的方式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治理者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将群众需求作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读懂群众、关心群众、代表群众。
例如,可通过建立居民议事会、社区听证会等多元化参与机制,让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治理者”,在议事协商中凝聚共识,在民主监督中保障权益。这种“众人拾柴”的治理模式,既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避免“ *** 干、群众看”的脱节现象,又能增强治理决策的科学性,防止“闭门造车”的决策偏差。更重要的是,民主参与的过程本身能够促进党群互动、干群沟通,进而不断增进群众对党和 *** 的信任感、认同感,真正实现“治理为了人民、治理依靠人民、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让党群“连心桥”在民主实践中越架越牢。
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关键在于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治理合力。基层治理涉及 *** 、物业公司、居民自治群体等多方主体,利益诉求复杂多元,单靠某一主体“单打独斗”难以奏效。要善于搭建开放包容的对话平台,通过平等沟通消弭分歧,在求同存异中形成治理共识。这要求治理者既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尊重各方主体地位,又要具备“抽丝剥茧”的智慧,在协商中明晰各方权责边界。
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 *** 、居民、企业、物业等主体利益诉求各异,通过搭建协商平台,可以找到“ *** 出政策、居民出意见、企业出技术、物业出服务”的共赢方案。要通过充分沟通达成利益平衡点,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持续优化治理方案。当治理主体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作战”,基层治理就能凝聚合力,构建起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治理生态圈。
基层治理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往往是多年积累的“顽疾”,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单靠某一部门或单一手段难以解决。“会诊”机制强调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作战,通过组建专家团队、整合多方资源,对“老大难”问题进行系统剖析、精准施策。
例如,针对一些社区产权不清、管理缺位的问题,居民区党组织可以联合房管、司法、公安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并邀请法律专家、居民代表共同参与,通过法律厘清权责、建立制度规范管理、促进协商化解矛盾,形成“会诊清单”。会诊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而是“标本兼治、系统施策”的治本之道。当基层治理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啃下历史遗留的“硬骨头”,城市发展的根基将更加稳固。
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既需要理论指引,也离不开实践淬炼。实例交流就是搭建经验共享平台,让先进治理经验在碰撞中升华、在传播中落地。这种“以案促学”的模式,既能帮助治理者开阔视野、启发思路,又能促进治理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让基层治理的示范做法,由“一枝独秀”变“聚木成林”。
例如,可在城区、街道的多个居民区之间建立互学共促联盟,通过定期组织基层治理案例评选、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优秀社区的治理经验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实例交流能让基层治理者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从而锻造出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治理铁军,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五以破五题”的实践路径,既立足当下破解治理难题,又着眼长远构建制度体系,彰显了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担当。唯有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持续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才能让社区成为居民“推门见景、出门见情”的幸福港湾,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