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首场重大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重要文物修复成果、“一带一路”中外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成果、重要研究阐释成果三大类7项考古成果。其中,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文物保护工作成果展现了中国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跟着走”到“领着走”的切实转变,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生动展示。
“开行跨里海中欧班列,是房山区创建国家物流枢纽与打造‘北京智造’出海口的重要举措。”北京市房山区商务局局长路鹏表示,跨里海路线的成功开通,意味着北京中欧班列多元通道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北京与欧洲之间“陆上直达+铁海联运”的国际运输布局,有效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在会见国泰集团行政总裁林绍波时,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表示,希望国泰集团发挥优势,和新疆共同运行好直航航线,不断提升吸引力和可持续性。着眼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拓展双方互利合作,助力新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打造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桥头堡。用好新疆区位优势,积极开拓中亚等区域市场,实现更大发展。
谈到收藏初衷,他并不避讳金钱与价值。“如果我们总是围绕着‘多少钱’来谈艺术,那是对文物的不尊重。”但在收藏逻辑上,他将自己的收藏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帝王路线,要么是敕造,要么是收藏;一是文人路线,更偏书画——这些是中国艺术品的根脉。”
权杖在西方文明中较为常见,距今6000年左右传入中亚南部的河谷绿洲,之后继续向北、西北传播,逐渐进入中国西北地区。这件权杖见证了东西方冶铜技术的传播与交流,说明西北地区是国内最先吸收、改造外来冶铜技术并对其进行本土化的地区。
据悉,本次展览通过“集结成军”“向阳而生”“砥砺前行”三大单元,多维度还原先遣队与挺进师的壮烈征程。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期间将举办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专家导览等系列活动。(完)
6月29日晚9点,随着展厅灯光熄灭,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天地大观:跨越时光的文明印记”特展落下帷幕。作为2025年春夏间颇受关注的私人收藏古代艺术大展之一,“天地大观”自3月开幕以来,凭借鸡缸杯等百余件重磅展品成为沪上观展热点,每逢免费日,馆外更是排起蜿蜒的队伍。该馆创办人、收藏家刘益谦在这三个月里多次亲自到展厅为观众讲解文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