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书展 方梦之、庄智象、刘金龙对谈:中国翻译家的文化使命与传承
于8月13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书城正式开幕。外教社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携众多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亮相书展。
从汉唐佛经译介到近代西学传播,中国翻译史始终与文化发展同频共振。翻译家们作为“文化中间人”,以笔墨为舟,将科学新知与文学思潮载入华夏文明长河,他们既是文化薪火的传递者,更是文明互鉴的推动者。
8月15日上午,外教社特邀中国出版 *** 奖图书奖提名奖、上海市图书奖特等奖获奖图书《中国翻译家研究》(三卷本)主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方梦之教授、上海市编辑学会名誉会长庄智象教授来到书展现场,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金龙副教授进行了精彩对谈。
《中国翻译家研究》(三卷本)遴选中国历史上各个领域中有代表性的近百位翻译家,述评其生平、翻译活动、翻译思想、著译作品和翻译影响,以个案研究的形式,系统梳理我国传统译学的发展脉络,重塑我国译者群像,补充和丰富我国的译学研究成果。
两位主编在对谈中回顾了组织编写《中国翻译家研究》(三卷本)的学术历程,并预告了即将出版的《中国近当代翻译家研究》(四卷本)。他们强调,中国翻译家承载了悠久而光荣的文化使命,传承翻译家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他们也鼓励新时代青年接过前辈手中的文化接力棒,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回顾《中国翻译家研究》(三卷本)的编写,方梦之指出,这套书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厚重的三卷本包括了94位翻译家,既有佛经翻译家,也有文学翻译家、科技翻译家、哲学翻译家、马列翻译家、翻译理论研究者等,编这套书最主要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发掘被传统的文学翻译研究所忽略的应用翻译家,认识到他们对我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贡献。
庄智象谈到,出版的价值在于记录、传承、传播,选择出版内容正如选择翻译内容,是至关重要的。翻译在推动文化交流、文明建构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以朱生豪在贫病交加中译莎士比亚,叶笃庄在逆境中译达尔文的事例,褒扬翻译家们身上展现出的高度使命意识、责任感、家国情怀,强调他们的精神值得被挖掘、记录、传承。
刘金龙补充,这套书对他个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套书启发了他的博士论文选题,使得他选择茅盾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茅盾在翻译方面的贡献。
方梦之强调,中国翻译家身上共同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不畏艰难、善用翻译策略。他以自己走上科技翻译之路的学术历程为例,说明翻译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在对相关学科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有组织、有选择地决定要翻译的内容,服务于大局。
谈及翻译者的使命与责任,庄智象认为,过去的翻译更多的是在了解世界,现在我们希望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如今,翻译者的任务,除了继续翻译世界以外,就是要站在中国的立场,用中国的价值观阐述当代中国,也就是说要翻译中国,把中国的现状、中国的发展、中国百姓的生活,包括中国的传统,传递给世界。这个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是要传承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针对人工智能对翻译工作带来的挑战,庄智象认为,人工智能还无法完全替代自然人的翻译,它基于强大的语言数据,对于提升翻译效率作用明显,但是与此同时,机器翻译可能会导致翻译风格的淡化和翻译理论创新的减缓,对于提炼总结翻译经验是不利的。外语工作者应该锻炼自身最原始的生存能力,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适度使用,利用其来促进翻译发展,达到“提质增效”的结果。
方梦之结合近期的一次审稿经历,在肯定人工智能作用的同时,向科研工作者提出了警示。他提到,收到的稿件论述的主题是科技翻译40年,但作者在利用AI统计1985至1991年间的科技翻译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时,盲目地相信了AI给出的结果,忽视了此阶段我国还没有评选核心期刊的事实。无论是译者还是研究者,应当对自己要翻译或研究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并且要做好意识形态的把关,科技文本翻译更要与国家要求一致。
刘金龙认为,人工智能用于法律文本等专业文本翻译已经较少产生歧义,但是对于文学翻译、党政翻译等仍然打磨不准,翻译工作仍然需要以人为核心。
刘金龙提到,要传承翻译家的精神和使命,必然离不开当代翻译人才或者外语人才的培养。他问道:除了应该具备相关语言知识以外,今天的翻译人才还应该具备哪些更深层次的素养?
针对这个问题,庄智象认为,翻译专业课程应当持续更新,淘汰因技术进步而显得落后的课程。新一代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语言基本功、政治基本功和文化基本功。除了具备相关语言结构知识外,还应具备深层次的文化素养和对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理解。翻译家的精神和追求,如对翻译工作的敬业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也是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方梦之从课程思政的角度结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谈到充分熟悉自身文化和理解其他文化的重要性,翻译人才培养应从提升文化基础着手,培养具有平等态度和开阔视野的人才。
翻译史研究的核心是人。在活动的最后,两位主编总结提到,翻译家研究已然成为翻译史研究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翻译的使命、任务、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对翻译家的研究也应当更深、更广、更专。三卷本实际上是一个开端,接下来仍然大有可为:一方面,随着新的材料的发现和披露,对原来的翻译家的思想、理论、活动会有新的认识;另一方面,更多新翻译家正不断涌现,研究他们对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有现实意义和传承价值。在三卷本的基础上,《中国近当代翻译家研究》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现当代翻译家,即将以四卷本的形式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和读者们见面。
本次对谈活动中,三位嘉宾饱含思想、充满智慧、满怀 *** 而不失幽默地为我们深刻诠释了中国翻译家的使命、担当与传承。身处这个奋进强国建设、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既要珍视前辈留下的宝贵思想和文化财富,更要大力弘扬翻译家们敢于担当、开放包容、精益求精的精神,积极服务于传播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于8月13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书城正式开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