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人力资源规划应该如何做
现阶段,勘察设计企业在供需两端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从供给端来看,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行业的吸引力也在下降;从需求端来看,在竞争更为激励的背景下,行业对人才水平的要求也更高。新形势下,企业需要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笔者认为,人力资源规划应至少分为三个过程:(1)战略分析(2)明确差距(3)人力资源整合。企业应围绕人力资源规划的这三个环节,审视自身,并做出适合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
好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基于企业自身战略作出的,是公司战略落地的重要一环。对应于企业战略的3个问题,人力资源规划也必须思考3个问题:(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员工?(2)我们的员工是否足以匹配战略?(3)我们应如何改善?
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来说,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企业价值观、文化与员工的匹配。企业在选择人才时,最看重的是人岗匹配,即硬件方面的匹配,而往往忽视了软件方面的匹配。事实上,行业内每个企业面临的问题都不尽相同,有的企业需要积极进取,而有的企业需要平稳发展。试想一个、有能力,岗位有匹配的员工,但其崇尚冒险,对于一个想平稳发展的企业,线.我们的员工是否足以匹配战略
员工硬件方面的能力相对不容易被忽视。企业的业务战略决定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企业不仅需要关注现有的业务战略,更需要注重未来的业务战略,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
企业战略给出了企业的发展路径,人力资源必须根据战略进行动态调整。根据自身战略,企业应制定人力资源的总体目标、结构性目标、人才队伍目标、人工成本目标等。例如,某企业EPC人均营收为300万,而所处细分行业的EPC人均营收在500万左右,那么该企业在战略规划中提出的“强化EPC能力”,其对应的就是人力资源规划中“设立具体的人才队伍目标,以提升EPC人员效能为目标,通过外部 *** 、培训等方式来匹配公司” 的战略。
总的来说,尽管处于同一个行业,每个企业的人才观还是不尽相同。企业在做人力资源规划时,必须做到员工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匹配,否则将有可能南辕北辙,对企业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战略分析给出了人力资源规划的总体方向,即从哪几个方面开展工作。接下来就是对公司现有人才状况进行系统的梳理,从供需两端分析差距,为后续的实施策略指明方向。
企业通过人才盘点,能够清晰的了解自身的人力资源现状,既可以发现需求端的差距,又能为内部人才挖掘提供参考。传统的人才盘点是基于花名册,对于企业内部的数量、年龄、学历、职称等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分析。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升,任职资格体系、能力素质模型的建立为人才盘点提供了更好的辅助作用。
人才盘点的工具有很多,如盖普洛q12测评法、人员结构分析、360评估等。最常见的人才盘点输出结果是人才九宫格,人才九宫格从胜任力和潜力两个角度对现有的员工进行分析,不仅涵盖了员工的显性能力(技能、绩效等),还包括了员工的隐形能力(特质、动机等)。
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对公司人才需求进行细致分析。从需求的层次来看,应包括3个方面:(1)总量需求分析;(2)业务模块需求分析;(3)岗位需求分析。
从分析的 *** 来看,常见的人力资源需求分析的 *** 包括经验预测法、德尔菲法、回归分析、计算机模拟等。对于勘察设计行业而言,最常用的工具是标杆分析法。由于勘察设计行业每个细分子行业的人才需求相近,标杆分析法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 *** 。以公路设计行业为例,人均产值约为100万,有的企业可能更高。就总量分析而言,某公路可根据对标行业的人均产值,以及自身的目标产值,推算自身的人才总量需求。
企业通过人才盘点得出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通过需求分析得出人力资源目标,二者结合便可得出人力资源差距。
内部人才的培养是所有行业都重视的环节。内部人才供给能够有效地降低 *** 成本,为企业节省一大笔开支。常见的内部供给分析 *** 有人才替换法、“水池模型”、马尔科夫模型等。
外部的人才来源于校园 *** 和社会 *** 。校园 *** 方面,随着勘察设计行业吸引力的下降,应届毕业生对于设计行业的热情消退。从总量来看,进入设计行业的应届生数量在下降,人力资源部门应制定更为有针对性的 *** 计划,分析哪些地区、学校的潜在供给量更高、 *** 成本更低;社会 *** 方面,设计院具有一定的行业壁垒,因此社会 *** 以同行业内的流动为主。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应对细分行业的人员供需关系进行动态分析,得出潜在供给。德尔菲法、马尔科夫法、目标规划法等都可以用于人员的供给分析。
通过对供需两端的分析,能够得到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差距,以及弥补差距的供给端现状,为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人力资源的整合具体包括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使用、培养等各个环节。基于对战略视角下人力资源的供需分析,从组织结构调整、职业发展通道、 *** 、培训等4个角度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
组织结构调整往往发生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原有的组织架构不能适应新的战略发展。以小型设计企业为例,许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单独设立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归为办公室或者别的部门。随着企业逐渐做大做强,对人的管控更加重视起来,设立人力资源部就提升了日程。再比如,原有的设计企业只做纯设计业务,后来转型做一部分EPC业务,这就需要设立项目管理部门。当然,组织结构的调整不局限于新增部门,也可能涉及合并、简化等。总的来说,组织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员工效能。
健全的职业发展通道是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行业内许多企业仍存在通道过窄、缺乏横向转岗等问题,使得员工晋升受阻,工作动力不足。因此,企业需要建立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通道。企业应从以下4个方面完善职业发展通道:(1)职业发展通道设计;(2)职业发展通道套入;(3)任职资格体系搭建;(4)建立通道转换关系。
依据企业的需求差距进行 *** ,同时将潜在离职的因素考虑进去,防止企业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 *** 需要和任职资格体系、能力素质模型结合起来,保障 *** 的员工与企业发展相符合。
在员工培训方面,行业内普遍面临的问题是重视程度不够和培训不成体系。尽管培训会是一大笔支出,但企业必须相信这样一个事实:培训带来的收益要高于成本。培训的收益包括两部分:员工效能的提升,以及 *** 成本的降低。当然,由于缺乏培训体系,企业很可能会造成许多无效培训和重复培训,造成培训投资的浪费。
内容体系方面,企业应以能力素质模型为基础,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得出培训的课程,并以学习地图的形式展现;实施流程方面,企业应注重对讲师的选拔、培养和激励,保障员工能获得有效的培训;支持保障方面,企业要实现硬件和方面的结合,一方面要保障培训部门、培训教材、信息系统等,另一方面要建立配套的制度和培训文化。
人力资源规划是勘察设计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希望笔者的思考能够给企业带来一点启发。希望设计院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上一个台阶,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