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吏(潼关吏杜甫朗诵)
潼关吏原文及翻译
潼关吏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译文: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潼关吏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潼关吏翻译: 士卒劳役:士卒们筑城劳作是多么艰辛,他们在潼关要道上修筑城墙。 城墙坚固:大城坚固得连铁器都难以摧毁,小城则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杜甫的三吏三别之《潼关吏》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潼关吏》表达了诗人对潼关天险的赞叹以及对桃林一战溃败的深切遗憾。具体来说:对潼关天险的赞叹:诗中通过潼关吏的口述,描绘了潼关城墙的坚固和地势的险要,如“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和“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这些描述都展现了诗人对潼关作为军事要塞的赞叹之情。
杜甫的三吏三别之《潼关吏》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社会批判强烈: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还隐含了对当时社会制度与统治者的批判,体现了杜甫作为伟大诗人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综上所述,“三吏三别”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细节、真挚的情感以及强烈的社会批判性,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背景与主题 历史背景:这组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此时唐朝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主题思想:杜甫通过这组诗,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1、此诗以修关备胡事件为中心,以诗人与关吏交谈为线索,展开矛盾冲突,一方是关吏,只知奴役士卒筑关,骄忽轻敌,重物不重人,无远谋深虑;一方是诗人,同情士卒,不满关吏关将之骄忽轻敌和只知恃关险而不知恃人功的拜物观。在写法上,首先是以问答对话为主,重点写关吏的答话,通过他的典型化的语言,展现出他骄忽自满的心理和情态。 2、《潼关吏》全文如下: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3、“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4、《潼关吏》描绘了潼关防御工事的险要和坚固,谴责了哥舒翰因杨国忠的促战而轻易出兵,导致桃林战役的惨败,沉痛地转告守关将士要引以为戒,千万不要轻易出战,深刻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写法上,《潼关吏》以对话展开情节,以人物的言行表达人物的思想,写得凝练自然,质朴沉郁。 5、《潼关吏》是杜甫创作的“三吏三别”之一。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 【原文】 潼关吏⑴ 作者:唐·杜甫 士卒何草草⑵,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⑶。 6、杜甫《潼关吏》题解,译文,注释赏析潼关吏 【题解】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 《潼关吏》全文如下: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不要恃关险而不恤士卒,要以哥舒翰之败为前车之鉴。宜守不宜轻敌。潼关之败,由哥舒之出战,实由杨国忠之促战,少陵戒后之守关者,故云。非专归罪哥舒也。(沈德潜《唐诗别裁》)《潼关吏》别为一例。前后俱言抽点,此独言督役。诗亦独为正告之语,以此系京师要冲故也。 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 《潼关吏》描绘了潼关防御工事的险要和坚固,谴责了哥舒翰因杨国忠的促战而轻易出兵,导致桃林战役的惨败,沉痛地转告守关将士要引以为戒,千万不要轻易出战,深刻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写法上,《潼关吏》以对话展开情节,以人物的言行表达人物的思想,写得凝练自然,质朴沉郁。 《潼关吏》赏析 赏析一 此诗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 1、“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 2、原文: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译文: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3、潼关的士卒们忙碌不已,他们在潼关的路上匆匆行进,赶着筑城。潼关的城池坚固无比,大城如同铁板一般,小城则高达万丈。我询问潼关的士兵,你们修筑城池是为了防备胡人的侵袭吗?士兵们邀请我下马参观,向我介绍了每一座山。他说,潼关的地势非常高,几乎与天上的白云相连,非常险要,连飞鸟也无法飞越。 4、潼关吏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潼关吏·杜甫》原文与赏析
杜甫《潼关吏》全文及鉴赏
潼关吏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