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课堂实战(一):人工智能技术怎么教?教什么?

  人工智能带来的无限可能,正在重新定义社会与生活。在前沿的技术洪流中,行业对AI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迭代更新。这一变革,让文科、商科类专业将面临更为巨大的挑战:

  问途始终关注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赋能作用。作为兼具教育情怀与互联网基因的企业,我们持续探索人工智能在课堂改革与课程数字化方面的应用前沿,致力于为行业发展培养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因此在2025年开年的新学期,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客户关系管理》,我们采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项目制”的教学 *** 开展课堂实战,让AI辅助教师学生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实践证明,AI的加入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问题:学生对AI的运用及理解停留在“作弊工具”,这使他们与行业AI人才标准渐行渐远。

  我们意识到,要弥合学生AI能力与行业需求之间的鸿沟,首先必须引起学生对AI探索的兴趣,其次树立AI素养的正确观念,拓宽同学们对AI 技术的认知与了解,培养其挖掘探索AI场景应用的能力。

  这也促使我们进入了第二阶段——在本门课程的最后,增加了独立的8个课时“AI技术应用实践与探索”。

  结合调研结果与同学们沟通后,发现学生对AI的看法呈现出两极分化:一部分经常使用的同学认为它是无所不能的“捷径”,另一部未接触或很少用的同学,则因其生成内容的“同质化”,而贴上了“没有用或不好用”的标签。看似矛盾的两种观点其实都真实反映出:学生普遍与AI的交互停留在“一问一答”的层面,缺乏对其工作逻辑的根本理解。

  不打破这层“认知壁垒”,可能会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课程的首要任务是需要激发出学生对AI的好奇和思考,通过身边熟悉的场景出发,引导学生从被动的AI“使用者”视角,转变为主动的AI“设计者”角度去重新看待AI的能力。

  在任务中,通过 *** 了多个大模型的问途AI Playground平台,设计让学生扮演一家旅游集团的营销策划专员,运用课堂教授的AI知识构建出一个私人专属的擅长做营销推广文案的AI小助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平台中使用相同的提示词,对比不同主流AI工具及大模型撰写营销文案结果,感受不同的大语言模型在处理指令时存在的差异。

  :在选定合适的大语言模型后,创建应用并设定角色、选择模型并优化系统提示词,亲手搭建一个符合专业需求的“AI助手”。

  :通过高级提示词技巧的学习,进一步系统优化个人专属“AI助手”,使其设计更完整、更具逻辑性及个人风格特性。

  在任务的最后,不同小组可以对外发布个人营销推广小助手,小组之间互相体验测试不同的AI助手在回答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并尝试猜测出对方小组所写的提示词内容, 培养其使用AI的之一性原理思维。通过这一设计,直观的让学生完成 “身份转换”。

  课程需要循序渐进,首先通过案例或场景的导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秉承“不讲代码,教场景、讲逻辑”的原则,例如在讲解“思维链(CoT)”和“推理-行动(ReAct)”等高级提示词技巧时,我们设计了“侦探寻找小猫”的推理游戏,将复杂的AI工作逻辑,转化学生易于代入和理解的探案步骤。通过对AI知识及概念的普及帮助学生搭建稳固的认知基座,引导他们实现思维的转换,将AI内化为核心能力,成长为行业亟需的数智化人才。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了课程体系的高度灵活性和泛化能力。课程核心的AI应用思维与教学 *** 是互通的,通过调整应用场景便能与不同专业方向深度融合,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AI技术高效结合,从而推动各专业的数智化升级。这一特性,使课程不仅能作为专业的技能提升课程,也具备成为院系通识教育的巨大潜力。

  最后,本次实践也引发了我们对教师角色的思考。在课程运用的创新教法下,教师的核心能力不再是专业技术的深度,而是转向教学设计与价值引领。这也要求教师主动追踪技术前沿,持续提升自身AI素养,更加专注于创造性的工作中,成为与AI协同进化、引领学生探索技术领域的明灯。

  本次“大模型初探与提示词工程”的实践,作为“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与实践系列实验课程”的起点,我们初步体验了AI技术的魅力。但这仅仅是探索的开端,问途AI Playground平台还有多个进阶的AI核心技术应用实践,通过“边学边做”的方式,持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

关键词:实战教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