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润科技(430564)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天润科技(430564)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公司专业从事时空信息技术服务,紧抓数字经济、数据要素、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遥感、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机遇,聚焦时空信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实融合可视化应用、行业智慧应用等新质业态,融合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北斗定位、数字孪生、AI遥感解译、时空大数据等技术,根据 *** 用户、商业用户、个人用户等不同需求,提供遥感与测绘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和空间信息系统开发应用与集成服务,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自然资源管理、能源开发、低空经济等领域提供时空信息产品和技术服务,构建时空信息全产业链生态服务体系。

  公司通过整合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无人机、车载激光扫描设备、手持激光点云扫描设备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天空地多源遥感数据,专业化处理 *** 各类型地理信息数据产品和时空信息数据库,包括DLG、DEM、DOM、D *** 、数字孪生三维模型、专题图和时空信息数据库等时空信息基础设施,为智慧城市建设、自然资源管理、能源开发、低空经济发展等千行百业提供基础时空信息保障。

  公司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无人机航摄、人工智能算法等多技术融合,构建遥感大模型,整合海量多类型数据样本,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人工智能解译与分析,实现遥感影像目标的检测提取、变化检测,进而开展调查监测、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服务。公司已先后参与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国家高分卫星产业化应用、秦岭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智慧城市三维建模及数据发布平台研发等多项重大项目,受到多方肯定,也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

  公司充分利用多年积累的数字孪生、航空摄影、三维扫描等技术和经验,不断加强在数字孪生技术领域的创新研发投入,打造实景三维多源数据融合可视化分析平台,提升卫星遥感、航空摄影、近景测量、激光点云、DLG+D *** 、CIM等数据的高精度建模水平,进一步完善三维模型轻量化处理与数据发布技术,优化三维模型渲染性能,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面向多种应用的实景三维建设。目前,公司积极响应主管部门关于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相关部署,参与制定多项实景三维规范和标准,已完成多个实景三维建设项目,重点参与了中国香港地区的高精度三维数码地图建设项目,并推出线)数实融合可视化应用

  公司基于自身在数字孪生领域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项目经验,利用数字孪生、三维建模、IOT等技术参与文物保护、虚拟现实等领域的业务拓展,制订并推进与XR(包括VR、AR、MR等)技术、AI智能遥感解译等领域的数实融合可视化应用,为后续开发在线旅游、元宇宙等业务提供基础,持续提升智能化数据服务能力。

  基于时空信息产品和应用场景需要,公司在整合BIM、时空信息、遥感、社会全要素信息等多源数据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时空信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感知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加强研发并集成开发多类智慧应用平台,以提供可用于多行业的云平台服务。目前,公司已形成三维信息模型平台、时空信息云平台、数字孪生城市平台等多项云平台,其中三维信息模型平台已获批国家审图号并已集成三百余座城市信息。

  基于时空信息和已有的应用平台技术,公司根据客户需要,快速实现定制化智慧应用系统开发和服务,目前已有生态环境监测、智慧乡镇、智慧林业、智慧城管、智慧管线等多个应用系统。

  (1)人才优势。公司拥有年轻、稳定、执行力强且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管理团队和掌握相关技术的专业技术队伍,一批国家和地方领军人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术团队,研发和作业的实力雄厚。

  (2)技术优势。近年来,公司在遥感应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时空大数据等方向持续加强研发投入,目前已形成两项“一体化优势”并不断强化:一是集成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激光扫描等技术应用的天空地一体化多源数据协同处理技术优势,二是从数据处理到应用系统研发全链条贯通的纵向一体化服务优势。截至目前,公司取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各类知识产权已达百余项,参与完成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等多项标准的编制工作,并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多家“产学研用”合作平台。

  (3)资质优势。公司已先后取得拥有测绘甲级资质、土地规划资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地质灾害防治资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符合性证书等重要资质,还通过了CMMI5级认证、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DCMM)“稳健级”认证等体系认证,已被授权的展业范围非常广。

  (4)市场优势。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布局全国、放眼全球,已拥有二十余家分、子公司等,并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以拓展国际化业务,在客户群体类型和范围上不断取得拓展。

  (5)品牌优势。经过多年发展,公司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研发和项目实践经验,并获得多方肯定,先后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测绘科学技术奖、优秀测绘工程奖、陕西省“专精特新”企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称号、智慧城市先锋榜优秀单位、商业航天企业百强等多项荣誉,公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公司依托自身各项优势,主要通过招投标等方式获取业务,面向 *** 部门、商业用户等客户群体提供相关服务,并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2025年以来,公司围绕发展战略,稳扎稳打,多方面协同,积极落实年度经营计划;相关研发成果、项目分别荣获全国2025年优秀测绘工程金奖、全国智慧城市先锋榜优秀案例、全国智慧城市先锋榜优秀软件、陕西省测绘科技进步奖、陕西省优秀测绘工程奖等奖项;公司取得2025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陕西省大数据企业20强、陕西省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响应国家战略,紧抓数据要素大市场,不断丰富时空数据要素业务服务领域,在持续推进信息模型平台建设、实景三维建设及各类基础时空数据要素服务业务基础上,稳步发展土地用地规划设计、林业规划设计、能源建设项目用地报批等业务能力,为项目实施提供高效服务,积极培育城市安全监测、环境监测、灾害应急等业务场景,积极探索时空信息与文旅融合场景;国际化方面,持续拓宽全球市场布局,在保障香港地政总署相关服务项目的同时,与香港科学园建立广泛互动,探索时空信息广泛服务于香港市场的业务场景,并以香港子公司为基础,拓展全球时空信息服务业务。

  报告期内,获邀参与国内、国际大型展会交流展览,为各类展会输出优秀时空信息产品和案例;先后参与第三届香港国际创科展、第六届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第十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等大型交流活动,展示公司在时空大数据领域的前沿技术突破与创新应用实践;相关展会已成为天润科技品牌展示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

  作为西安市大数据协会时空信息专委会牵头企业,持续专注在时空数据要素供给能力、时空数据产品加工 *** 及应用服务等方面的创新研发;依托刘先林院士工作站、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数字孪生城市空间信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强在数字孪生、时空大数据、遥感智能化、XR领域的生态化合作,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及扩展行业应用;今年以来,公司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时空信息全产业链技术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数字西安集团及其他合作伙伴完成行业场景应用共建合作签约,为推动西安数字经济发展以及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时空信息基础设施支撑。

  报告期内,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持续深化地理信息多模态模型融合生态,在深度集成DeepSeek等主流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通义万象、Hunyuan3D等前沿多模态大模型,构建覆盖图文、视频、3D的全栈生成能力,实现地理空间智能处理效能的阶跃式提升,驱动技术迭代形成壁垒,推动数字孪生技术创新;将模型与XR技术相结合,深化开发智慧AR巡检系统、VR游香港、VR游大唐不夜城、VR元墓解谜等体验项目,借助VR眼镜,探索时空信息产业的多形态呈现方式;遥感智能监测治理与深度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物联网及大数据分析,实现高精度变化识别、全自动异常预警与科学决策支持,为自然资源管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应急减灾等领域提供“看得清、查得准、管得细”的全天候解决方案,以卫星之眼守护绿水青山,用数字智慧重塑治理范式;加大国产化信创改造,在地理信息服务领域通过信创相关的密码测评、等保测评、软件测评认证,此次改造不仅仅是代码的迭代、系统的替换,更是从“被动适配”到“主动掌控”的跨越,从小到一个软件的国产化切换,大到核心数据库的自主迁移,每一步都在筑牢数字基础设施的“防波堤”。

  根据国家要求和公司发展需要,先后组织召开股东会、董事会会议、监事会会议、审计委员会会议等,按规审议相关议案,充分落实公司治理责任;持续加强内控体系完善力度;抓紧研究并审议新公司法等新规要求,为进一步完善公司制度体系提供保障;积极推进舆情管理工作,加强日常舆情监测与应对能力;不断优化投资者关系管理机制,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大对外宣传和投资者对接力度(包括组织多场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投资机构交流会等),持续提高资本市场知悉度;截至本报告披露之日,公司已完成2024年年度权益分派,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现0.50元并转增2股,共计派发现金红利371.27万元、转增1485.06万股。

  2025年,时空信息产业正在经历显著的变革与加速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技术融合与应用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产业发展正在从单一导航服务向全域数字化、实时智能决策升级。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的协同作用下,时空信息产业正从技术工具演进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成为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

  2025年上半年,时空信息产业面临的政策环境呈现“安全与发展并重”的特点,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支持体系更加完善,形成“顶层设计-产业扶持-场景开放”的完整链条。政策法规的密集出台既规范了行业发展秩序,也为创新划定了明确赛道。

  (1)国家级战略规划: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设定了明确目标:到2025年,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30年全面建成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商业航天”首次写入 *** 工作报告,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入快车道。

  (2)专项扶持政策:各地通过税收优惠、科研补贴等方式激励创新。如武汉市计划到2025年引进培育1000家北斗企业,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对核心技术企业给予更高15%的研发补贴。海南文昌商业发射场启用为民营火箭公司提供政策倾斜,显著降低发射成本。

  (3)应用场景开放:天津、上海等地率先开放低空经济、智慧城市等场景。天津在《测绘条例》中明确鼓励地理信息在“数字 *** 、智慧城市、低空经济、自动驾驶等方面”的应用;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则通过低空通信 *** 试验场,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监管经验。

  核心元器件的成本优化是应用普及的基础。北斗模组价格从20年前的10万元降至目前的100-300元,高精度定位芯片价格更是降至3元级别。这一降本效应直接推动了终端设备的规模化应用,使北斗技术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消费市场。与此同时,卫星制造技术也迎来革命性变化。借鉴星链模式,国内企业力争将单星成本控制在400万元以内,较传统卫星下降一个数量级。

  (1)“北斗+5G”融合技术:在全国50多个城市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中实现厘米级定位,车道级导航覆盖全国99%以上的城市和乡镇道路,为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奠定基础。

  (2)“遥感+AI”解译技术:通过整合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数据及地面传感器信息,结合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实现城市空间要素的高精度自动识别与动态追踪,推动城市管理从“人工巡查”向“智能感知-自动预警-精准治理”的闭环模式转型,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工具。

  (3)时空智能技术:通过组网协同感知、多模态数据融合等创新,解决低空经济中空域管理复杂、适航认证标准不统一的痛点,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抓手。

  2025年,时空信息产业的市场需求呈现双轮驱动特征:一方面,传统领域的智能化升级持续释放新动能;另一方面,以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数字孪生为代表的新兴应用场景快速崛起。这种传统与新兴需求的叠加效应,不仅扩大了产业规模边界,更推动时空信息服务从静态导航向动态感知、智能决策的更高维度演进。

  (1)智慧城市深度建设:2025年全国300余座地级市全面推进实景三维建模,释放约300亿元市场空间;城市信息模型平台(CIM)在20余座城市落地,实现从城市规划到灾害应急的全周期管理。

  (2)低空经济全面启航: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低空物流、低空文旅等领域对高精度时空服务的需求激增。然而,行业仍面临“落地难”问题——全国统一空域划设标准缺失导致跨区域飞行审批周期远高于发达国家。这反而催生了对时空智能技术的迫切需求,预计到2030年,低空经济与时空智能融合的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级别。

  (3)卫星互联网加速布局:国际电信联盟(ITU)“先申报先占用”原则引发全球低轨卫星竞争白热化。中国星网集团(1.3万颗)、垣信卫星(1.5万颗)等计划未来5年发射超7000颗卫星。2025年7-8月,星网开启20天4次34星密集组网;千帆恢复第六批18星发射组网,产业进入“组网黄金期”。时空信息产业正经历从“技术追赶到生态引领”的关键跃迁期。2025年上半年的发展表明,只有将技术创新、政策理解与场景洞察深度融合,才能在这一变革浪潮中赢得持续竞争力。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迈进、低空经济突破“落地难”瓶颈、卫星互联网迈入组网高峰,时空信息产业的万亿市场图景正加速展开。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 *** 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240019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