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铜行业产业链、供需现状及趋势分析
铜(Copper)是一种过渡金属元素,化学符号为Cu,原子序数为29。铜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铜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有力支撑了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铜可以按纯度、合金、用途与形态进行分类,具体分类及应用如下:
铜的产业链可以简单的分为上游开采(回收)、中游冶炼和下游需求三个环节。上游开采包括矿山开采产生的铜精矿以及铜的回收两部分,回收部分即再生铜主要由废旧金属回收所得,可直接应用到下游消费领域,也可经再生冶炼成为精炼铜应用到下游消费领域。铜的下游需求众多,从产品类型来分可以分为板材、带材、线材、棒材等;从应用领域来分可以分为电网、建筑、家电等传统需求,以及光伏、风电、电动车等新需求。
全球铜矿资源比较丰富,根据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精炼铜产量增至2650.3万吨,2024年全球精炼铜产量约2748.4万吨。需求方面,2018年全球精炼铜(含矿山铜及二次回收冶炼铜)需求量为2445.7万吨,2024年全球精炼铜需求量增长至2752.1万吨。
根据国际铜业协会统计数据,2023年全球铜需求总量(含直接融化使用的废铜)为3239.7万吨,2024年全球铜需求总量约3267.1万吨左右。
本文节选自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全球及中国铜行业供需现状及前景展望:产业升级加速,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图」》,如需获取全文内容,可进入华经情报网搜索查看。
我国铜矿资源的突出特点是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在探明的矿产地中,大型、超大型矿仅占3%,中型占9%,而小型占88%;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诸如此类的特点使得我国铜矿山建设规模普遍偏小,且经过几十年的强化开采,部分矿山的资源储量在大幅度减少,有的甚至已接近枯竭;早些年虽然国家花大气力发展铜矿业,但是铜精矿生产成效并不显著。据统计,2024年我国铜精矿产量为180万吨,需求量为857.7万吨。
中国是全球铜精矿的之一大进口国,与其他铜资源丰富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资源保障程度严重不足,铜精矿对外依存度较高。据统计,2024年我国铜精矿进口量为677.7万吨,进口金额为4824.87亿元。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铜加工企业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以满足客户对高品质、高性能铜材的需求。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产品向高端化、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自主研发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进口替代,提升行业竞争力。此外,绿色化、智能化生产也将成为铜加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的崛起,以及特高压、配电网等项目的建设,铜材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其用铜密度远高于传统汽车,为铜加工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此外,电力、电子、建筑等传统领域对铜材的需求也将保持稳定增长,为铜加工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华经产业研究院为助力企业、科研、投资机构等单位了解铜行业发展态势及未来趋势,特重磅推出《2025-2031年中国铜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本报告由华经产业研究院研究团队对铜行业进行多年跟踪研究,使用桌面研究与定量调查、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解读铜行业市场发展现状、上下游产业、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等相关因素;科学运用研究模型,多维度对行业投资风险进行评估后精心研究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