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粮检所”:将国家标准“搬”进教案重塑检验检测人才培养
“流动相流速0.8毫升/分钟,准备采集数据……”近日,在威海职业学院检验检测中心的实验室内,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教师杨丽莉正指导学生进行小麦呕吐毒素的检测。
样品登记、预处理、仪器操作……学生们有条不紊地进行各个检测步骤,神情专注,全程按照CMA(“中国计量认证”的缩写)认证实验室的标准流程操作。老师们在一旁指导,讲解此次检测中的要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但这并不是一场检验检测课堂模拟,而是关乎食品安全的真实检测任务。
真实的食品检测任务,如何走入了大学的课堂?这源于该学院2019年启动的“资源整合、功能提升”工程。威海职业学院打造了由 *** 搭台、多元参与、市场驱动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威海职业学院检验检测中心。
“过去,学生实训常常受限于基础教学仪器,生产一线广泛使用的高端精密设备‘看得见、摸不着’,导致所学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杨丽莉坦言,“科研设备用不上、教学设备跟不上”的困境,曾制约着学生技能的提升和专业整体发展。而检验检测中心的核心功能,就是将真实的粮油安全检测任务引入校园,精准还原一线工作场景,服务于教学。
“我们学校是具有粮油检测资质的高校,拥有38类粮油产品、378项参数的检测资质,出具的每一份报告都具有法律效力。”杨丽莉拿起一份检测报告介绍,“这意味着,学生们在这里参与的检测工作,其过程和结果都直接对标市场一线的真实要求与行业标准”。
据了解,该中心承担着区域政策性流通原粮、成品粮、储备粮质量监测,粮食市场质量检查与品质安全维护,以及新收获粮食质量调查等社会职能。中心规范建设了质谱光谱室、光学仪器室、元素分析室和色谱分析室等12个专业检测实验室,配备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价值1100余万元的104台精密检测设备。
自投入使用以来,威海职业学院检验检测中心已完成数百项粮油检测任务,这个“校内粮检所”也正释放出多重价值:既守护区域粮食安全,更重塑了检验检测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近红外检测仪前,2023级食品检验检测工匠班学生王玉环正仔细分析小麦水分数据。参训以来,她已在老师指导下参与了多次检验任务的实操训练。
“0.1%的误差可能影响到万吨粮食的安全判断,每次接到检测任务,指导老师都会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国家标准操作,把控每个环节。”王玉环告诉记者,在检验检测中心实训,毕业时,人均已拥有200小时以上的大型仪器操作经验,不仅能提前进入第三方检测机构严谨的工作状态,更多的是培养了对食品安全沉甸甸的责任。
“这种实战环境,不仅显著提升了同学们的检测技能,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事求是的职业素养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杨丽莉说。
康养学院院长于玲玲见证了检验检测中心从筹备到深入使用的全过程,也欣喜于课岗融合上的深度变化:“专业教师走进检验检测一线,将实验室管理规范、质量体系运行文件、检测项目内容和国家标准,‘搬’进了教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真正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深度融合。”
这种深度融合的成效,在技能大赛的赛场上得到了验证——去年10月,康养学院参赛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食品药品与粮食赛道(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小组)中斩获金奖。
“检验检测岗位不仅要求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严谨精细的工匠精神、绿色生态环保理念等职业素养。”威海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耀华表示,依托检验检测中心的轮岗轮训机制,学校将这些核心素养要求有机融入实践教学全链条,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全方位提升师生专业认知与职业认同,切实打通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