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赋能乡村新赛道!乐昌梅花镇以短视频加直播解锁“三农IP”云端突围密码

  为激活乡村数字经济活力,助力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近日,梅花镇乡村振兴直播示范基地联合乐昌市王多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展“三农电商IP”专题培训。这场以“媒体+产业融合”为内核的实战教学,吸引全镇40余名合作社负责人、主播、视频拍摄爱好者及村民参与,通过“媒体思维重塑+全链路运营实训”,推动传统农户向“数字新农人”转型,为乡村产业注入“媒体赋能”的创新动能。

  培训首日以“媒体+内容生产”为核心,为学员搭建从0到1的内容生产框架。在“新市场媒体分析”环节,讲师以梅花镇子姜辣椒、黄糍粑等特产为例,强调摒弃“硬广式叫卖”,转而用媒体视角挖掘“乡土故事+产品溯源”的差异化价值——如将“山泉水灌溉”的种植过程拍成微纪录片,用镜头语言构建“从枝头到餐桌”的可视化信任链条。这种“媒体+农产品”的内容逻辑,让普通食材成为“会讲故事的商品”,正如讲师所言:“矿泉水的卖点不是水,而是‘岩层渗透’的媒体化场景呈现。”

  随后的短视频拍摄教学中,培训聚焦“移动端媒体化创作”的底层逻辑:从光影运用、镜头调度等视觉语言技巧,到“生产过程—工艺细节—消费场景”的叙事结构设计,学员们学习用媒体思维重构农产品的“内容货架”。讲师以“好脚本就是好收成”为例,演示如何用“晨雾中摘豇豆—清洗装箱—快递发出”的叙事链,让农产品短视频成为“会说话的货场”。

  次日培训以“媒体+电商”全链路为核心,讲师手把手教学如何通过账号矩阵搭建“媒体化品牌阵地”。在账号注册环节,强调“地域标签+媒体属性”的命名策略,如“梅花镇李叔的果园”比普通昵称本地粉丝转化率要高得多。在直播间场景搭建环节,学员们将黄金柰李、翡翠柰李、鹰嘴桃等当季鲜果整齐码放在竹编簸箕中,搭配刚从树上剪下的带叶枝条,用簸箕衬底、树叶点缀,还原“果园现摘”的鲜活场景,暖光灯下果实的饱满色泽与水珠光泽更显诱人。

  直播实操环节成了最热闹的“练兵场”,学员们围站在镜头后,近距离感受带货的节奏与细节。“试吃时要对着镜头咬下去,让观众看到汁水!”“语速放慢,讲讲果树是怎么施肥的。”讲师实时纠正话术与动作,帮助学员克服镜头恐惧。村民杨大姐在实操后感叹:“以前觉得直播很遥远,现在知道怎么把树上的黄金柰李‘搬进’直播间了!”培训尾声,主办方为学员建立线上答疑群,确保技能落地“不断档”。

  此次培训是莞韶协作中“媒体资源下沉”的创新实践,其成功离不开政府主导与企业深耕的深度协同。梅花镇政府精准发力,不仅提前深入摸排群众需求,更积极盘活闲置场地资源,高标准打造了集培训、实践、孵化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直播示范基地。基地配备了专业级的直播设备、灯光系统及稳定的网络环境,为学员搭建了“随时可来、即来即用”的实战平台,确保技能学习“不断档”、实践操作“有阵地”。

  东莞驻梅花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精准对接资源,成功引入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王多鱼传媒公司。此次培训只是合作的起点,王多鱼传媒公司已明确表示将长期进驻梅花镇,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这包括:定期举办培训课程,持续提升学员的“媒体+”运营能力;提供长期的线上答疑与远程指导,及时解决学员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安排专业导师定期驻点,进行手把手的现场辅导和直播陪跑,确保技能转化落地生根。

  这种“媒体+产业+帮扶”的协同模式,不仅让40余名学员掌握了剪辑、直播等“硬技能”,更培育了“用媒体逻辑做电商”的底层思维。作为“百千万工程”的数字注脚,梅花镇的实践生动揭示:当乡村产业嫁接媒体思维,农产品便升华为可传播的“乡村IP”;当直播间转型为“媒体化货场”,农民也随之蝶变为“乡土内容创作者”。这一创新路径,正为莞韶对口帮扶打造着可推广、可复制的“数字样板间”。

关键词:实战推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