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失效?细菌 mRNA 疫苗如何破解耐药性困局
抗生素耐药性(AMR)的全球蔓延正严重威胁公共健康,开发新型细菌疫苗成为当务之急。mRNA 疫苗在新冠疫情中展现出高效、快速研发的优势后,其应用正扩展至细菌感染领域。然而,细菌的生物学复杂性(如抗原多样性、翻译后修饰差异、免疫反应特殊性)为 mRNA 疫苗开发带来独特挑战,包括抗原选择困难、真核细胞中细菌蛋白表达效率低、免疫原性受糖基化等修饰影响等。本文系统梳理了细菌 mRNA 疫苗开发的核心挑战,详解抗原筛选、mRNA 构建优化等关键技术,综述当前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瓶颈的潜力,为理解这一新兴领域提供全面视角。
近几十年来,抗生素一直是对抗细菌感染的 “利器”,但抗生素耐药性(AMR)的飙升已成为全球性危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耐药菌每年导致数百万死亡,若不采取行动,到 2050 年这一数字可能突破千万。细菌疫苗被视为遏制 AMR 的关键手段:通过诱导保护性免疫,减少感染发生率,从而降低抗生素滥用,延缓耐药菌株的传播。
传统细菌疫苗已应用多年(如白喉、破伤风疫苗),但面对复杂或新兴耐药菌时逐渐显露出局限性。而 mRNA 疫苗在新冠疫情中的成功(如辉瑞、Moderna 疫苗)证明了其潜力:无需培养病原体,仅通过编码抗原的 mRNA 即可诱导免疫反应,研发周期短、生产灵活。这一技术正被寄予厚望,成为开发新一代细菌疫苗的重要方向。
包括灭活疫苗(如百日咳全细胞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如卡介苗 BCG)。优势是可诱导针对多种细菌抗原的广谱免疫,减毒活疫苗因能复制,免疫应答更强。但缺点显著:减毒疫苗可能对免疫功能低下者造成风险;灭活疫苗免疫原性较弱,需多次接种。
多糖疫苗(如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针对细菌荚膜多糖,但对婴幼儿效果差(多糖为 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糖缀合物疫苗通过将多糖与蛋白结合,激活 T 细胞依赖免疫,显著提升效果,成为里程碑式突破 —— 如 b 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肺炎球菌疫苗(PCV13)等,不仅降低感染率,还通过群体免疫减少传播。
基于细菌毒素(如白喉类毒素)、毒力因子(如脑膜炎球菌 B 群疫苗)或组合抗原(如无细胞百日咳疫苗 DTaP)。优势是安全性高,但需精准筛选抗原,且可能因抗原单一导致保护范围有限。尽管传统疫苗成效显著,但面对
(如结核杆菌)等问题时,其开发难度大幅增加。mRNA 疫苗的灵活性(可快速编码多种抗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三、细菌 mRNA 疫苗的核心挑战:从抗原到免疫应答
细菌可表达数千种蛋白,远超病毒,且存在抗原变异(如相位变异、血清型转换),导致抗原选择难度极大。理想的 mRNA 疫苗抗原需满足:在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正确折叠、能诱导保护性免疫。但细菌蛋白的特殊性带来多重障碍:
折叠依赖细菌环境:许多细菌蛋白(如多亚基蛋白)需细菌特有的分子伴侣辅助折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可能折叠错误,丧失免疫原性。
无法编码非蛋白抗原:细菌荚膜多糖是重要保护性抗原(如肺炎球菌荚膜),但 mRNA 仅能编码蛋白,因此无法直接模拟糖缀合物疫苗的效果。
翻译效率低:细菌与哺乳动物的密码子偏好不同,未经优化的细菌 mRNA 在真核细胞中翻译效率低,需通过
:细菌疫苗抗原发现方法(实验与计算手段结合)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开发了多种筛选技术(图 1):
:通过质谱鉴定被宿主 MHC 分子呈递的细菌肽段(如李斯特菌感染细胞中发现的 LMON_0149 蛋白),直接锁定能激活 T 细胞的抗原。
计算免疫学:利用机器学习预测抗原的表面暴露性、保守性等特征(如 “反向疫苗学 3.0”),缩小候选范围。
:mRNA 编码抗原的细胞内加工与呈递路径(MHC-I/II 呈递的信号引导)2. 翻译后加工:原核与真核的 “语言差异”
细菌(原核生物)与哺乳动物(真核生物)的蛋白加工系统差异显著,导致 mRNA 编码的细菌蛋白可能 “变形”,影响免疫效果:
:哺乳动物细胞会对蛋白进行糖基化修饰,但细菌蛋白通常无糖基化。这种 “额外修饰” 可能掩盖 B 细胞表位,或引发错误免疫反应。例如,结核杆菌 Ag85A 蛋白在真核细胞中被糖基化后,免疫原性显著降低,需通过突变糖基化位点恢复功能。
分泌信号不兼容:细菌的分泌信号(引导蛋白分泌的短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可能失效。例如,鼠疫耶尔森菌 F1 蛋白的细菌信号肽无法介导真核细胞分泌,需替换为哺乳动物信号肽(如 IgGκ 链信号肽)才能提升抗体应答。
(T 细胞)的重要性因菌而异:胞外菌(如链球菌)主要依赖抗体清除,需诱导细菌蛋白分泌以激活 B 细胞。
mRNA 疫苗需根据目标细菌 “定制” 免疫应答:若编码蛋白留在胞内,易被蛋白酶降解并通过 MHC-I 呈递,激活 CD8⁺ T 细胞(适合胞内菌);若通过信号肽引导分泌,则更易激活 B 细胞(适合胞外菌)。但实际操作中常遇矛盾,例如:为提升分泌替换信号肽后,可能因糖基化掩盖表位,反而削弱抗体反应。
:mRNA 构建优化策略(信号肽、 trafficking 信号等元件)四、突破瓶颈:细菌 mRNA 疫苗的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挑战,研究者已开发多种技术手段优化 mRNA 疫苗设计,核心是让细菌蛋白在真核细胞中 “正确表达、精准呈递”。
密码子优化:根据哺乳动物细胞的密码子偏好调整 mRNA 序列,提升翻译效率。例如,沙门菌抗原通过优化后,在小鼠中表达量提升 3 倍以上。
去糖基化突变:利用生物信息工具(如 NetNglyc)预测潜在糖基化位点,通过基因突变去除,避免修饰干扰。例如,结核杆菌 Ag85A 的 N - 糖基化位点突变后,小鼠免疫原性恢复至天然水平。
信号肽替换:用哺乳动物信号肽(如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h-tPA 的信号肽)替换细菌信号肽,提升蛋白分泌效率。例如,铜绿假单胞菌 PcrV 抗原融合 h-tPA 信号肽后,小鼠抗体滴度提高 2 个数量级。
通过在 mRNA 中加入特定序列,引导抗原进入目标细胞通路,精准激活所需免疫反应(图 2):
:融合泛素或 MHC-I trafficking 信号(如 LAMP1),促进抗原降解和 MHC-I 呈递,增强 CD8⁺ T 细胞应答(适合胞内菌)。例如,李斯特菌疫苗中,不含信号肽的 LMON_0149 蛋白因快速降解,激活强效 CD8⁺ T 细胞反应,使小鼠感染率降低 90%。
细菌常通过抗原变异逃避免疫,多价 mRNA 疫苗可同时编码多个抗原,覆盖变异株。例如:Moderna 的莱姆病疫苗 mRNA-1975 编码 7 种 OspA 血清型,覆盖欧美主要致病菌株。
BioNTech 的结核疫苗编码 Ag85A、ESAT6 等 8 种抗原,覆盖结核杆菌感染的不同阶段。
李斯特菌:通过免疫肽组学筛选出 LMON_0149 抗原,mRNA 疫苗在小鼠中诱导强效 CD8⁺ T 细胞反应,致死剂量攻击后存活率达 100%。
鼠疫耶尔森菌:编码 F1 荚膜蛋白的 mRNA 疫苗(含 IgGκ 信号肽)在小鼠中诱导细胞免疫,虽抗体应答弱,但仍能提供部分保护;而去除信号肽后,反而诱导高滴度 IgG,实现完全保护(可能通过非传统分泌途径避免糖基化)。
百日咳杆菌:Moderna 的多价 mRNA 疫苗编码 pertactin、毒素等抗原,小鼠中诱导 Th1/Th2 平衡免疫(优于传统 DTaP 疫苗的 Th2 偏向),保护效果与全细胞疫苗相当。
莱姆病:Moderna 的 mRNA-1982(OspA 血清型 1)和 mRNA-1975(7 价)已进入 Ⅰ/Ⅱ 期试验(NCT05975099)。临床前数据显示,单剂疫苗诱导的抗体可在蜱虫中中和细菌,阻断传播,保护效果优于传统蛋白疫苗。
结核病:BioNTech 的 BNT164a1(未修饰 mRNA)和 BNT614b1(m1 修饰 mRNA)进入Ⅰ期试验,评估对结核杆菌的保护效果。疫苗编码多种抗原,采用不同递送系统(脾脏靶向脂质复合物 vs LNP),探索修饰对免疫原性的影响。
高通量筛选:结合免疫肽组学和类器官模型,可在感染过程中动态捕捉细菌抗原,提升筛选效率。例如,结核杆菌感染的免疫肽组学研究已发现 ESAT6 等新型抗原。
AI 预测:机器学习模型(如 Vaxign-ML)可整合基因组、蛋白组数据,预测保护性抗原,减少实验验证成本。
菌株定制:针对医院内流行的耐药菌株(如 ESKAPE 致病菌),可快速设计匹配的 mRNA 疫苗,保护免疫低下患者。
联合免疫:mRNA 疫苗与传统疫苗联用(如 mRNA prime + 蛋白 boost)可增强免疫记忆,例如结核 mRNA 疫苗与 BCG 联用可能提升成人保护率。
mRNA 疫苗的冷链需求(如 - 20℃储存)和生产成本限制了在低收入国家的应用。目前研究聚焦于热稳定配方(如冻干 LNP)和本地化生产,例如非洲首个 mRNA 疫苗工厂已启动建设,有望降低成本。
细菌 mRNA 疫苗是对抗 AMR 的 “新武器”,其灵活性和高效性为复杂细菌感染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尽管面临抗原选择、翻译后修饰、免疫调节等挑战,但通过抗原工程、mRNA 设计优化和技术创新,这些瓶颈正逐步被突破。随着首个临床项目推进,我们有望在未来十年看到更多细菌 mRNA 疫苗上市,为终结抗生素耐药性危机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