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CUBE|长生天有一万只眼睛-顾桃纪录片创作二十周年回顾展

  。这不仅是信仰的象征,更是游牧民族的处世哲学。它指向一种根植于泛灵论(animism)与“多物种共栖”(multispecies entanglement)中的宇宙观: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人的一举一动都在万物——山川、风雪、驯鹿与祖先之灵的注视之下发生。

  顾桃自35岁时做纪录片导演,在过去二十年中,他以纪录片、绘画与装置等多媒介艺术实践,持续关注中国北方民族的生存样态。他的纪录片作品,如《敖鲁古雅》《犴达罕》《神翳》等,以近距离的观察方式呈现鄂温克、鄂伦春、蒙古等民族在政策调整、环境变化下的困境与顺应。2020年,顾桃开始新的拍摄项目:从呼伦贝尔一路到新疆阿勒泰、伊犁……未来还将投身于东北亚的民族生态记录——包括蒙古、日本、韩国、西伯利亚。在他的镜头之下,个体并非被动的“研究客体”,而是拥有自身的主体性——他们的抉择、矛盾与韧性,构成了当代民族生态的鲜活案例。

  此次展览将于6月6号在北京798CUBE报告厅展开,不仅是一次对顾桃影像与绘画创作历程的回顾与展示,更是对生态哲学与当代民族志艺术的深度回应,也延续了798CUBE一直以来致力于艺术、科学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科技与艺术的跨界发展的愿景。在气候危机、生态移民、文化断裂成为全球性议题的当下,艺术家并未谈及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一种观看方式的伦理转向——他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存在始终被置于一种更大的“注视”之中:那些非人生命的目光、来自祖先的声音,以及被历史碾压后仍未熄灭的文化残火。正如人类学家安娜·罗文豪普特·邢(Anna Lowenhaupt Tsing)所言,世界的重建往往始于边缘之地、边缘之物的微光之中(The arts of living on a damaged planet)。而顾桃的创作,正是在这些微光中,捕捉人与非人共栖的可能性。

  与顾桃初识是在2022年呼市的高山草原上举办的红格尔大地艺术节,他在黄昏斜阳的树林之中做了一个互动作品《天边彩虹》。在草地铺展的毯子上,摆放着瓜果蔬菜与牛羊肉,他以“艺术家游动餐桌”这一轻松且日常的行为,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食物作为跨越文化与语言的共享媒介,转化为一种即时的、具身性的集体行动,将彼此与地方生态联结在一起。这一创作姿态与顾桃的纪录片风格高度一致:驯鹿-苔藓-猎人的相互依存共享同一种生态智慧。他从不以“猎奇的他者”视角进入民族题材的现场,相反,他让摄影机成为一只坐在篝火边静静倾听的耳朵——不打扰、不介入、不设问,而是以静谧的陪伴与被拍摄者共处。

  从《敖鲁古雅》到《犴达罕》,再到《雨果的假期》,顾桃所注视的,从来都不是一群“可供研究的少数民族标本”,更不是 “待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具体的人与生活——那些带着日常的疲惫、祖先的骄傲、片刻的忧伤继续生活着的人。他的镜头避免分析性的审视,化为一双默默守护的眼睛,陪他们一起踏雪、寻鹿、饮酒,静候神谕。他关心那些被迫迁徙的人们如何在断裂之中重建生活:那些离开森林驯鹿的鄂温克老人,冰冷的炉灶,等待搬运的兽皮,正在消逝的语言……真正的疼痛与希望,无处宣说,只能静谧散落在细碎冗长的日常之中。

  顾桃作为纪录片创作者,近些年将个人的影像经验转化为当代艺术语言。他在20年间持续创作了大量布面绘画、版画等作品。炭笔线条在布面上呈现出一种既神秘又野性的图腾语言:驯鹿、雪狼、面具、丛林图腾等在画面中揉杂编织,仿佛是从梦境与记忆深处召唤出的灵体,在保留孩童般天性的同时承载着厚重的集体潜意识。它们不依附于某一民族图腾,也不是对“原始”的再利用,而是借助自然之力,在文化经验中生长出的精神能量场域,绵绵无尽。

  顾桃的创作试图跳出了视觉再现的框架,他的笔触不追求描摹表象,更像仪式中的鼓点,以带有律动感的线条所产生的视觉张力,试图唤醒被现代性困境遮蔽的自然灵性。这种超越现实的灵性手艺(spiritual craft)重新让当代人与原始智慧得以连接——正如博伊斯(Joseph Beuys)相信艺术可以治愈现代社会的创伤,顾桃的绘画作品正是这种治愈能量的显影。

  顾桃于2023年创作互动型装置作品——鄂温克人曾在山林中栖居的圆锥形住所“撮罗子”。作品曾在798CUBE及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展出。作品采用了有机材料(兽骨、桦树皮、毛毡等),构建出一个可休憩的场域。顾桃邀请观众进入,席地而坐,促膝交谈,与那些被迁移的文化、逝去的语言、远古的神灵栖居在一起。

  而本次展览则进一步探索了游牧文化的未来,顾桃邀请蒙古族建筑师南迪设计了一座建筑装置“明日草原 Model 2”。建筑原型中继续讨论了,游牧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下的生活语境中继续延续文化传统,并适应当下的建筑构造及人们的生活行为。文化的核心是物件。而物件背后是行为。也就是文化传承的抓手应该是相应文化特殊的文化和生活行为的再塑造和优化。model 2的原型是一个开放的建筑平面布局形式。房子的拥有者可以进一步按照自己的生活行为进行设计和改造,既是对“明日草原”建筑理念的核心和展望,也是期待通过新科技建筑装置的形式,解答传统的民族游牧古老文化与新时代的“精神游牧”之间的关系的同时,进一步传播新时代“精神游牧”的概念以及理念,实现实体装置与游牧的未来链接。

  在顾桃的世界里,艺术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媒介:他笔下的鹿,是祖先智慧的化身;他镜头中的老人,映射着整个部落社会的落寞。“长生天有一万只眼睛”——这句草原谚语打破了以人类视角为中心的叙事姿态,扭转了我们自以为的“优势”地位。人类既是观测的主体,更是被观察的客体;既是含义的赋予者,更是更大意义场域中的一簇尘埃。一株草的生长、一片雪的消融、一具肉身的衰老、一缕意识的流动,无不在长生天的视野之内。我们将如何自处,取决于我们如何回应这永恒的注视。

  纪录片导演,艺术家。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内蒙古青年电影周创始人,世界游牧影展发起人,现工作生活在北京宋庄。 从2005年开始纪录片创作,以“关注北方少数民族在当下社会的生存状况,精神状态”为主题,拍摄了《敖鲁古雅·敖鲁古雅……》、《神·翳》、《雨果的假期》、《犴达罕》等民族题材的纪录片。

  主要展览和获奖:《犴达罕》51届台湾金马影展纪录片提名;2014;《犴达罕》法国第33届让鲁什国际民族志电影节纳努克大奖,2014;《犴达罕》第3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单元评审团奖,2014;《犴达罕》第43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Spectrum单元,2014;《乌鲁布铁》第十一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年度十佳纪录片,2014;《犴达罕》第二届凤凰视频纪录片最佳长片奖,2013;《犴达罕》第十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年度十佳纪录片,2013;《乌鲁布铁》(Bullet from Nowhere)第18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纪录片基金(AND),2013;《雨果的假期》际纪录片双年展提名,2012;《雨果的假期》亚洲电视最佳纪录奖(新加坡),2012; 《雨果的假期》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小川绅介奖,2011;《雨果的假期》中国纪录片学会年度十佳第一名,2011;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第四届新卡里多尼亚(法国)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10;《敖鲁古雅·敖鲁古雅……》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自然类金奖,2010;《敖鲁古雅·敖鲁古雅……》东京中国独立电影周,2009;《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第五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年度十佳,2008;《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纽约莱克基金会第四届REEL CHINA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2008; 《我的身体你做主》南阿巴拉契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纪录片奖,2008;《敖鲁古雅·敖鲁古雅……》第四届中国独立电影周,2007; 《敖鲁古雅的养鹿人》新加坡国际电视节一等奖,2007。

  策展人,研究者。蒙古族,现生活于北京和上海。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伦敦艺术学院(UAL)艺术指导(Art Direction)专业。其艺术实践跨越策展、影像、剧场及写作等多重媒介。研究聚焦于原始宗教的精神性及喜马拉雅文化的当代转化,并以此为切入点,持续探索民族地方性知识体系与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目前致力于构建连接传统精神世界与当代艺术表达的学术路径。

  近期实践项目包括:“长生天有一万只眼睛——顾桃纪录片创作二十周年回顾展”,798CUBE,2025;“春之祭”,南柯画廊,2025;“油罐艺术不眠夜 乌麦艺术节”,油罐艺术中心,2023;“世人何以唤醒我?——仪式、神谕、与艺术灵媒”,798 CUBE,2023;“奔向旷野”第二届红格尔大地艺术季,2022,内蒙古。曾于2023年任户尔空间北京空间代表;2020年任大英帝国勋章(CBE)、富布赖特奖获得者Siobhan Davies公司宣传平台设计策略负责人;伦敦艺术学院与大连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交流教学活动「他山之石」项目总策划。

  南迪于1990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2013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2012年至2017年,加入zaha、Plat、朱锫等建筑设计公司。2018年,凭借《蒙古包速卸系统》专题设计图获得伦敦大学建筑学的硕士学位。期间受剑桥大学邀请,完成以“蒙古包的新陈代谢”为主题的草原建筑学术演讲。

  柳霞,每天都在森林木屋的窗前,看外面的太阳,讲森林里的故事,唱森林里的歌,怀念天堂里的猎人。冬天过去了,柳霞也在下一个冬天来临前,去了天堂。森林沉默了…

关键词:av指南网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