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修复到文化铸魂 尧治河绿水青山的“价值密码”

  “骑行乡村 助力振兴机车巡游特色乡镇”活动组的一纸召集令,吸引全省近200名骑手,从武汉、十堰、襄阳市区等地直奔保康县尧治河村,开启了一场见证“两山”转化成果、畅游避暑度假天堂的体验之旅。

  “这儿曾因磷矿开采伤痕累累,如今已是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的闪亮地标。此行我们不仅仅是消夏,更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变伤痕为勋章的?”襄阳机车联盟名誉主席邹涛的关切,正是各方关注的重点。

  记者连日走访座谈后了解到,以“三区共建”的系统思维重塑山河肌理,用“一村十馆”的文化丰碑唤醒乡土之魂,凭“文旅融合+特色产业”的创新路径点绿成金尧治河村生态价值转化的路径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尧治河人的绿色觉醒,始于对青山“伤痕”的直面和反思。当关停矿区、覆土植绿的“止血”行动初见成效,一个更具前瞻性的命题浮现:修复的矿区如何承载可持续的未来?答案就是将山区、矿区、居民区全域升级为景区,实现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与百姓生活的深度交融。

  山区变景区。20多年间,尧治河村依托累计投入超2.8亿元的持续治理,曾经矿渣遍地、水土流失的荒山秃岭重焕生机。森林覆盖率从最低谷的60%多跃升至惊人的96%,成为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坚实屏障。

  在此基础上,以“复兴之路”“尧帝神峡”“三界洞天”“九佬十八匠”为引爆点,精心布局文化展馆、森林步道、观景平台,努力让山区独具特色的颜值转化为价值。

  “看,这就是最早的露天矿区戴家湾。”曾担任村主任的杨占杰老人站在勤廉广场,指着花繁果盛的游步道和文化产品告诉记者,尧治河现在无处不是四季皆景的“云中花园”。青山绿水的生态价值,通过旅游门票、住宿餐饮、农产品销售等渠道,开始源源不断变为村民的“绿色银行”。

  矿区变景区。面对绵延52公里、60余处废弃矿洞的治理难题,尧治河人没有简单填埋,而是看到了其恒温、恒湿、空间巨大的独特禀赋。

  首先是通过寻找合作伙伴,投入2亿多元,利用声光电等前沿科技,将全长2.7公里的废弃矿道打造成“三界洞天”神话故事主题奇幻景区。

  曾经粉尘弥漫的矿洞,一跃成为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的网红打卡地,不仅解决了治理难题,更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旅游IP。

  紧接着,尧治河又利用矿洞恒温恒湿环境,建成了现代化、规模化的矿洞食用菌(香菇、木耳、杏鲍菇等)栽培基地。2024年产能达150万棒,产值突破8000万元。这些在纯净矿洞环境中生长、无农药污染的食用菌,成为高端餐饮和健康食品市场的宠儿。

  不仅如此,“尧治河洞藏酒”也应运而生。来自宜昌的投资人王钢,将一处环境独特的矿洞改造为顶级洞藏酒窖和酒文化展示馆。据介绍,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做酒,而是要让游客爱上他的酒文化。

  居民区变景区。村里先后对照4A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标准,对统一规划建设的民居小区,实施多轮“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如今房前屋后果树花园菜园生机盎然,柏油路整洁通畅,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完备。

  “家园即景区”的理念,让生态保护与村民的切身利益紧密捆绑,极大地激发了守护绿水青山的内生动力。“乱扔垃圾、随意砍伐”成为历史,主动参与环境维护蔚然成风。

  环境好了,村民不再只是景区环境的维护者,更是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开办农家乐、经营特色民宿、售卖土特产成为普遍选择。旅游旺季,一户普通农家乐月收入可达数万元。

  “尧治河给我的印象很深、很美,今后我还会带着家人和朋友来的。”武汉的李先生说,尧治河村本身,就是一幅“村在景中、户在绿中、人在画中”的立体画卷。

  这正是“三区共建”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它超越了碎片化的环境治理,构建的是一个生态、生产、生活“三生”高度融合的大景区。对此,村党委书记孙开林直言,“三区共建”让修复的绿水青山不仅可观赏,更可体验、可消费、可共享,为生态价值转化奠定了坚实的物理和人文基础。

  当山河重披绿甲,尧治河的决策者清醒地意识到:仅有物质富裕和生态“颜值”,不足以支撑乡村的永续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尧治河人选择以文化为钥,开启了深层次的“价值激活”工程,其核心载体便是“一村十馆”与“十个一”文化入户工程。

  得益于“两山”理念的启发和引导,尧治河人在矿山修复和转型发展进程中,牢牢抓住文化兴村这个“牛鼻子”,先后建起了中国磷矿博物馆、村史馆、党史馆、农耕文化博物馆等“一村十馆”和多个文化广场,使之成为矗立在绿水青山间的精神灯塔。

  “中国磷矿博物馆与尧治河村史馆、创业馆等,绝非歌功颂德之地。”湖北尧神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治兰说,这些文化场馆用真实的图片、震撼的影像、冰冷的矿石标本,时刻提醒着我们的村民和访客“破坏的代价何其沉重,守护的成果来之不易”。

  在农耕文化博物馆、水电博物馆内,陈列的都是传统农具、生态耕作图示,以及水电发展历史、老旧设施和模型生动诠释着“道法自然”“取予有度”的古老生态智慧。

  导游王丽称,参观这些地方,不仅能够从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多的是启示人们:今日的绿色发展,正是对祖先智慧的现代呼应。

  的确,十座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场馆,如同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的明珠,共同构成一个强大的磁场和文化地标群。它们不仅是游客了解尧治河历史脉络、精神内核的窗口,更是村民汲取精神养分、增强文化认同和家园归属感的圣地。

  尧治河村党委深知,文化的伟力最终必须落于细微之处。如果说,“文化十馆”建设是“送文化”,那么,“十个一”文化入户工程,更像是“种文化”。“送文化”固然重要,“种文化”却更能深入人心、更可持续。

  2011年6月,村党委创造性地推出了“十个一”文化入户工程。即“设置一间书房、设置一间标准客房、申请一个微博、修建一个花坛、摆放一件艺术品、悬挂一幅书法作品、悬挂一幅中堂画、会背诵一首古诗、会唱一首歌、会讲一个故事”。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全村所有农户必须达标。

  “这项看似细碎的工程,如春风化雨,将生态环保理念、文明乡风无声地融入村民的日常起居。”曾经的“开矿专家”周清国老人说,村民在欣赏描绘绿水青山的字画时,在照料门前屋后的花草时,在参与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文体活动时,对美的感知、对家园的热爱、对环境的珍视便被不断唤醒和强化。

  10余年来,村里干部和群众的环境保护行为,从“要”彻底转变为“我要干”。主动参与巡山护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精心维护房前屋后环境,成为新习惯、新风尚。

  如今,绿水青山的“高颜值”与厚重文化的“深内涵”,在尧治河村通过“文化为引领、体育搭平台、康养作延伸”的创新融合模式,正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产业活力。

  7月14日,由襄阳市网球协会与尧治河村委会联合主办,为期三天的“尧治河杯”2025湖北高校职工业余网球邀请赛落下帷幕。来自省内16所高校的百余名网球爱好者相聚在尧治河,奉献了一场兼具竞技激情与自然诗意的体育盛宴。

  7月20日,由中国登山协会和保康县政府主办、尧治河集团承办的,“2025中国山地越野公开赛(保康站)在尧治河村举办”的报名启事正式发布。这项即将于8月23日开跑的全国顶级赛事,3000个名额不到半个月时间就满员。

  7月25日,尧治河集团官方网站再次发布重磅通知:已连续举办三届的“幸福尧治河、清凉马拉松”赛事,将于9月14日举行第四届,诚邀全国跑友报名参赛。

  8月3日,一场声势浩大的机车巡游如期进行。来自湖北省10个市(州)的骑手,在尧治河上演了一场速度与美景、清凉与诗意的激情邂逅

  一连串的赛事与活动,均选择在盛夏酷热中进行。这便是尧治河的高明之处:他们利用空气清新、景色绝佳、镶嵌在青山环抱中的高山球场和赛道,吸引省内外高水平选手和观赛人群,显著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高端形象和话题热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尧治河清凉马拉松”已成为鄂西北乃至中部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山地越野跑IP赛事。连续三届的成功举办,依托尧治河特有的高山森林赛道,以其“高负氧离子、高挑战性、高景观度”的“三高”特色,吸引了累计超过10余个省市区的一万多名跑友参与。

  赛事期间,全村酒店民宿爆满,餐饮、特产销售激增,直接拉动消费超千万元。同时,尧治河还积极引入或自主举办山地自行车挑战赛、游客登山徒步友谊赛等多样化赛事活动,不仅将“体育+旅游”的旺季有效拉长,还把高山运动做成了深度体验尧治河生态之美的休闲方式。

  “体育的活力、康养的静逸、文化的熏陶在尧治河完美交织,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全方位追求。”来自武汉大学的王佳芮如是说。

  与此同时,以研学旅游为基底,以品牌赛事为爆点,以矿洞经济为特色,辅以绿色小水电、生态农产品,已经构成了尧治河层次丰富、抗风险能力较强的绿色产业生态。

  通过旅游、文化、体育、康养等多重路径,尧治河“绿水青山”开始转化为惠及全民的“金山银山”。同时,也为无数寻求绿色转型的乡村,破译了通往金山银山的核心密码,照亮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文化盛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网站主办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