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育龄女性宫颈癌流行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基于1990-2021年GBD数据的跨区域研究

  全球育龄女性宫颈癌流行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基于1990-2021年GBD数据的跨区域研究

  本研究针对全球15-49岁育龄女性宫颈癌负担的时空异质性,通过GBD 2021数据库整合204国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与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揭示:1990-2021年间全球年龄标化患病率(ASPR)上升14.6%,高SDI地区下降26.5%而中SDI地区增长46.2%。研究首次量化了40-44岁人群的峰值风险(205/10万)及HIV高流行区的加速进展机制,为WHO 2030消除目标提供SDI分层策略依据。

  宫颈癌作为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每年导致超过34万人死亡,其中45%发生在15-49岁的育龄女性群体。尽管HPV疫苗和筛查技术已成熟,但不同地区间的实施差异造成显著的疾病负担不平等——撒哈拉以南非洲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高达40/10万,是高收入国家的8倍。这种差距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生物学与社会决定因素:HIV共感染加速HPV持续感染、筛查覆盖率不足导致晚期诊断、以及疫苗可及性的经济壁垒。

  禹州市人民医院临床微生物科的Zeng-Tao Wang团队在《BMC Womens Health》发表的研究,首次通过全球疾病负担(GBD)2021数据对育龄女性宫颈癌流行趋势进行年龄-时期-队列三维解构。研究人员分析了204个国家/地区15-49岁女性1990-2021年的流行病学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识别趋势转折点,并建立APC模型区分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出生队列效应。关键技术包括:GBD标准化数据处理流程、DisMod-MR 2.1贝叶斯模型校准、基于SDI(社会人口指数)的五分位分层分析,以及CODEm(死因集成模型)进行空间-时间平滑。

  2021年数据显示,南撒哈拉非洲ASIR(40.45/10万)和ASMR(13.83/10万)均为全球最高,而巴勒斯坦地区ASMR仅0.26/10万。基里巴斯残疾调整生命年(ASDR)达1127.77/10万,揭示太平洋岛国的特殊医疗脆弱性。

  40-44岁女性始终呈现风险峰值,但高SDI地区峰值年龄前移至35-39岁。2000-2005出生队列在高SDI地区的相对风险(RR=0.51)显著低于其他地区,印证HPV疫苗接种的代际保护效应。

  该研究通过多维度分析揭示:宫颈癌防控成效与SDI水平呈强相关,但中等发展地区正成为新的防控盲区。作者建议将HPV自采样技术与移动医疗(mHealth)整合,在低资源地区实施筛查-治疗一体化服务。这些发现为优化WHO 90-70-90战略(90%疫苗接种、70%筛查覆盖、90%癌前病变治疗)提供实证依据,特别是强调需针对40岁以上女性加强二级预防。研究首次建立的SDI分层预测模型,可作为各国评估消除进程的动态监测工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