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顶思考帽》系列之2 ▏蓝帽-白帽-红帽
上一讲,我们引出了思考的重要性,及什么是六顶思考帽,接下来我们讲讲代表元认知、信息和情绪的蓝帽、白帽和红帽:
当我问她,工作效率怎么样,有聚焦议题吗?她答道:好像每次讨论还有问题没有解决,然后带着遗留问题进入到下一次讨论中……还有没有严格的时间控制,会议经常处于一轮一轮的讨论中。
这是一种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工作的不及时会导致影响生活质量,对啦,这位职业经理人同时是一位五岁孩子的妈妈。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需要在思维的起点发力,这就是蓝帽的威力。用心理学术语来讲,蓝帽关注的是思维的元认知。
例如,学生在学习中,一方面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思维等),另一方面又要对自己的各种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监控和调节
优秀的思考者和拙劣的思考者区别在于聚焦的能力。爱因斯坦说: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一轮轮的澄清、聚焦问题,在思维的起点找到切入点,具体如何明确问题焦点呢?提供以下三种方法:
那就意味着美国每100个白人罪犯就有123个黑人罪犯。我们会直接想到,对,黑人受教育程度低,素质低,犯罪率高。这个就是直觉带来的偏见,我们看到的信息有进一步强化了我们的偏见。
,为什么?因为美国青少年犯罪率高,而黑人青少年的数量比白人青少年数量多,所以导致了最后黑人罪犯比白人多
通过这种向上推的方式,逐渐靠近事情的真相和问题的本质。问题就从“加大对美国黑人的治安监管”,转变到“如何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其实和白人还是黑人没有关系。
对于个人思考,我们需要首先戴上蓝帽思考,对于组织型的会议,我们也要首先选出一位扮演蓝帽角色的主持人。
比如一个人提出了观点,另外一个人马上说我觉得不行,有问题,蓝帽主持人就可以说,“现在是黄帽时间,我们积极思考价值、好处,你提的是黑帽的内容,我们放在下个阶段再来说。”
这样的好处,被打断的人也不会产生抗拒,我理解你只不过戴了黑帽,不会产生情绪的对抗,能更加顺利地推进会议。
结合自己的兴趣喜好及能力优势,可能发现我想要的似乎并不在技术上,虽然领导认可我的工作,自己也能胜任,但更想往管理培训上发展,激励员工、培训员工。
蓝帽的威力就是帮助个人及团队在困境中明晰洞察最初的焦点,从现象当中看本质,在思维起点上发力。
聚焦问题本质其实与我们的本能相违背,遇到问题我们习惯性抗拒深度思考的。因此蓝帽就更有必要性,通过这个蓝色的视觉信号,提醒自己遇到问题首先顺藤摸瓜,条分缕析,找到源头。
比如我们在一栋别墅周围,我站在别墅的前方,另外一位朋友站在别墅的后面,还有一位在左侧,另一位在右侧,大家站的位置不同视觉不同,看到别墅的颜色不一样,有的说是蓝色,有的说是白色,但其实是这栋别墅不同墙体颜色不同。
比如我们去医院就诊,医生问一位病人哪疼,病人答道胃疼,简单的问诊后,医生就开了解酸剂,最后这位病人心脏病发作晕倒了。(心脏病会导致胃痛症状)
如果这位医生能多了解病人的症状、或者做一些化验检查,就能掌握多一些正确判断病因的信息,那么误诊的概率也小很多,因此从这个层面来思考,我们去医院不要老是抱怨医生给我们一会开这个化验单,一会开CT/B超,这个是全面搜集病人信息的必要方式。
我们自己也会犯这位医生类似的错误,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直觉。六顶思考帽提倡的思考方式是,绘制地图的思考方法,先画好地图,然后再选择路线。比如,团队会议中,蓝帽聚焦问题之后,所有人轮流戴上白帽,中立地把自己知道的信息列出来,地图逐渐形成,不断丰富完善,地图完成之后,所有人就能比较清晰地看到自己该走的路线了。
我们与人沟通中的冲突,有很多也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大脑对信息加工之后,引起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比如,孩子把妈妈洗的苹果都咬了一口,妈妈就会本能指责,没有留下白帽了解信息的环节,最后孩子很委屈,说我想试试哪个苹果最甜,然后留给妈妈吃。
大脑容易先入为主,因此给到自己白帽的暗示,先了解事实,掌握足够或者基本的信息再做判断。白帽可以帮我们区分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我们主观的评论。
2、需要的信息。我们想要得到的信息总比真正需要的更多,所以我们要知道哪些信息是真正需要的,所需信息的最低限度是多少
其他人的观点。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通过这个工具就能帮助照亮我们思维视角的盲区,中国有句古话叫: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也是指的多听取其他人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
搜集信息之后再进行逻辑判断,进入黄帽黑帽绿帽的环节。白帽能够减少生活决策的随波逐流,有效的引导注意力的工具,避免信息不足造成决策失误
很多人思维眼界的狭窄,主要是因为以自我为中心,从事情对个人的影响看待问题,片面感知,只注意到自己,但是任何事情是多维的,主体客体外部环境,长期短期。利用白帽掌握充足信息,再回到自身,和一上来就从自身出发去判断,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质量。
约翰和玛丽是两条金鱼的名字,猫从开着的窗户跳了进来,打翻了金鱼缸,所以地上有碎玻璃、有一滩水,金鱼当然是赤身裸体的。
学习思维工具的过程就是打开我们脑细胞通路的过程,刚开始会比较困难,但是随着我们运用地越来越多,通路越来越宽敞,运用越来越自如。你眼中的世界将会和别人不一样。
利用红帽这个具象的工具把你隐形的情感、直觉通过正式的渠道表达出来,发挥它的通常被忽略、被压抑的价值
我们在理性思考的时候,似乎会刻意和情感直觉划清界限,表明我是一个好的思考者。但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违背了大脑的运行机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一位神经学家接待了一位病人艾略特,他的问题是无法做决定。对于一些普通人习以为常鸡毛蒜皮的事情,他需要不断地斟酌才能下决定,比如用蓝笔还是黑笔写字,看电视哪个频道,去哪家餐厅吃饭——他要考虑餐厅的菜价是否合理,停车位是否充足,灯光如何,卫生环境怎么样,上座率等等,可以想象等待这一切完成,不用吃饭了。他不是一般意义的强迫症,无法决策的状况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因为这个原因他的工作丢了,妻子也和他离婚了,生活一团糟。
神经学家就了解到,艾略特几个月前做了一场手术,在大脑皮质上摘除了一个小肿瘤。于是帮他做检查,检查他的智商没有任何问题,相反高于绝大多数人,但是在和艾略特沟通过程中,发现他没有一点情绪,仿佛一个旁观人在描述他的经历。神经学家用一个类似测谎仪的仪器来检测他的情绪变化,然后给他看一些黄赌毒的各种照片,结果显示他没有任何情绪变化。
最后答案是,手术没有伤害他的智力,却夺走了他体验情绪的能力。按照我们惯常的理解,如果无法体验情绪,这个人应该可以做出更加理性的决定啊。这位神经学家做了更多类似案例的研究发现,
在会议中,我们可以问问经验老道的员工他们的红帽,他们的直觉,如果这个时候大家的直觉都不好,那就要回到理性逻辑的层面去分析这个决策、或者对策,是否要进行调整
在企业决策中,我们听老板的,但是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这个决策在执行的时候就会打折扣,影响整体组织的效能。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常常说,你不要生气,没有给到孩子一个正确的抒发渠道,而应该是了解他的感受,帮助他说出他的感受接纳他的情绪,再去正视问题
我们生来喜欢为自己的情绪辩解,并且把它当做逻辑的延生。好比我们不喜欢一个人,似乎就要找出理由来证明我们的感觉,不喜欢一个计划,就要罗列出依据。
比如在会议上,红帽表达环节,我就可以说,我觉得你是为了你们部门的利益,而不是全体的利益,这个时候虽然会有一些冒犯,但因为有红帽的前提,就能在相对安全包容的空间进行沟通。
在会议中,红帽不能太长,一个人30秒即可,时间长了容易陷入逻辑的争辩。对于个人思考也不能太长,要有意识摘下红帽。
在团队会议中,大家如果因为情绪进入争论,比如为一个方案的确定,有一个人声音大了,另外一个就说,“别激动”,前一个人就可能会说,“你才激动”。
这时候蓝帽主持人就可以说,“稍等,请大家摘下红帽子”,就比“你别这样激动”舒缓很多,因为帽子是中性的,当事人听了心里也舒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