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书写物流惠民生答卷

  清晨的宁波市宁海县深甽镇,客货邮公交准时发车。这辆载着快递包裹的公交车翻越山岭,将城里的商品送进村,又将村民的笋干等运往县城集士驿站。这些年来,这样的“带货公交”已点缀阡陌、遍布乡村,覆盖宁海190个村庄,让快递进村率达100%。“以前取快递要跑镇上,现在家门口就能收寄。”村民陈大伯的话,道出了浙江物流攻坚的民生温度。

  2024年浙江以“四港”联动为主轴,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稳居全国第二,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13.52%(低于全国 0.58个百分点),5个案例入选交通运输部物流降本提质增效首批典型案例,一条条畅通的物流动脉,正成为共同富裕的“黄金纽带”。“四港”联动激活物流大棋局

  “十四五”以来,浙江交通立足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要素齐备优势,推动构建以海铁联运为核心、江海河联运为特色、空陆联运和公铁联运为基础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成为交通强国全国试点项目和全国学习浙江交通物流降本增效的一项重要经验。

  湖州市长兴县综合物流园区的调度中心里,电子屏实时显示着“铁公水”联运数据:集装箱从公路港卸装至铁路班列,再经长湖申线航道出海,全程衔接无缝。“这套流程让每吨货物运输成本下降明显。”园区负责人指着数据说。作为浙江首批“四港”联动示范县(市、区)之一,长兴已形成三大枢纽节点联动、四大特色产业板块配套的综合物流枢纽格局。

  这种协同效应在全省遍地开花。据悉,浙江在做强国际海港枢纽、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等头部枢纽的同时,也在培育打造更多类似长兴县的“四港”联动功能节点,加强头部枢纽和功能节点设施衔接、通道互联、业务协同,形成全省域共推“多式联运”发展格局,让物流成本“瘦了身”,让经济循环“活了脉”。

  在城乡物流领域,浙江积极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在宁波市宁海县190个“集士驿站”里,每天都有几百件货物通过客货邮公交流转。“以前收快递要去镇上,现在驿站就在村口,连老奶奶都会用手机查物流了。”宁波宁海县越溪乡村民的话,道出了“集士驿站”带来的变化。过去,偏远乡村物流配送难、成本高,村民收寄快递不便,如今宁海的“集士驿站”通过整合客运、货运和邮政快递资源,开通客货邮融合班线,将快递直接送到村民家门口,同时也将农产品带出大山,促进了城乡物资的双向流通。

  城乡物流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共富路上的“关键一公里”。 湖州以全国首个“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覆盖地级市的优势,用6800多公里的农村公路串联起十数个产业项目,撬动社会资本3.7亿元。“我们村的草莓通过冷链车几小时就能到上海,这条路让每家每户都增收许多。”德清县种植户的账本,印证了“交通+产业”的融合魔力。如今,浙江已基本实现行政村快递物流服务全覆盖,进村快递配送频次平均提高3倍,偏远山区配送成本普遍降低1/3以上。

  “这艘船每年可节省燃油10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0吨。”据介绍,国内首艘两千吨级集散两用新能源运输船“东兴100”在湖州投入运营后,一次充电仅需4-5小时,可供船舶满载航行300公里。

  在宁波与义乌两大外贸枢纽间,甬金新能源重卡运行线路以新能源重卡串联“世界超市”与全球市场,年减少碳排放可达4.8万吨;在嘉兴港乍浦港区,身披蓝、绿涂装的氢能集卡装载着集装箱在堆场与码头间高效穿梭;全国首艘64标箱氢能船也在嘉兴内河航道成功试航……从“油改电”到“油改氢”,浙江探索出降碳与降本双赢路径。

  “我们还打造了面向运输企业的“碳效码”工具,引导企业绿色转型。”浙江省交通运输厅规划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创新搭建省级交通碳达峰数字化应用平台,累计接入55万辆(艘)营运车船装备数据,其中的“碳效码”工具,依车辆规模、车龄等参数,分规上、规下企业构建算法,按低碳水平赋绿、蓝、红码。并试点财政金融、路权管理等政策应用,推动企业主动绿色转型。

  物流降本的核心是系统性改革。浙江用物流降本增效的“减法”,算出了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的“加法”。未来,浙江还将积极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多元融合,构建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更好支持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关键词:效工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