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战湘江读懂铁血强军的时代密码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人民军队迎来第98个诞辰。回首峥嵘岁月,从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到湘江之畔的血火淬炼,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新时代的强军伟业,一支军队的成长史,就是一部用忠诚、信仰与牺牲铸就的精神史诗。1934年的湘江战役,作为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战”,以3万将士的鲜血撕开敌人重围,为革命留存火种。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鏖战,不仅刻录了人民军队向死而生的精神图腾,更在强军兴军的新征程上投射出穿越时空的力量。值此建军节之际,我们重温湘江血火,正是为了从历史丰碑中汲取铁血强军的永恒密码,让英烈点燃的信仰星火,照亮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壮阔航程。

  忠诚铸魂:以断肠之志熔铸“军魂如山”。湘江战役的硝烟中,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重伤被俘。当敌人用担架抬着他邀功时,他趁其不备,用手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头颅被悬挂长沙城门,却始终面朝家乡瓦屋街的方向,那里有他追随走上革命道路的初心起点。陈树湘的抉择,是数万红军将士“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缩影。这份忠诚绝非偶然,陈树湘早年受启蒙,在长沙清水塘畔确立信仰,信仰的种子一旦扎根,便能在血火中绽放出超越生命的能量。在强军兴军的今天,这种忠诚已化为“听党指挥”的基因密码。陆军“红一连”作为我军首个“支部建在连上”的连队,将党指挥枪的原则镌刻为“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的誓言;航母山东舰官兵在远海大洋的演训中,将党旗所指化为“舰机协同精准打击”的战斗力标尺。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湘江畔的断肠明志,与新时代官兵“党旗所指,冲锋不息”的行动自觉,共同诠释着人民军队永不褪色的忠诚底色。

  血性砺剑:以血肉之躯锻造“胜战锋芒”。湘江战役的悲壮,由一组数字可鉴:光华铺阵地一日内两位团长沈述清、杜中美相继阵亡,红十团400余名战士以肉身筑墙,全团仅存16人;担负后卫的红十八团弹尽粮绝,全员战死江畔,遗体阻塞湘江支流,民谣泣血:“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种“有我无敌”的血性,源于绝境中的意志淬炼。脚山铺战场上,身患疟疾的红四团团长“全身浸透血浆”,挥马刀率队冲锋,血腥味引发阵阵干呕仍死守阵地。肉体可摧,脊梁不屈,正是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撕开了重围中的生路。今日练兵场,湘江血性已融入实战化训练的基因。朱日和沙场上,陆军合成旅顶着沙暴展开高原夺控演习,装甲洪流卷起蔽日黄尘;南海深处,潜艇部队“出航即出战”,在无声指挥中完成“由训转战”的雷霆突击。从高原戈壁到远海深蓝,新时代军人用“宁死不退”的实战答卷,回应着历史叩问,一支军队的血性永远是其制胜未来的锋芒所在。

  民心固本:以鱼水之情汇聚“磅礴伟力”。“红军渡江靠什么?靠百姓的门板!”界首镇百姓连夜拆除全村门板房梁,在炮火中架设浮桥;船工吴玉民父子运送伤员时中弹沉江,长眠湘江。军爱民、民拥军的深情更在战后绵延:灌阳县村民黄合林救治重伤红军,获赠红旗一面。战士嘱托“革命胜利后我来取”,黄家三代守护红旗84年,直至2019年捐予纪念馆;全州县百岁老人赵良英从16岁起守护红军墓,80余年风雨无阻:“他们是替我挡子弹的孩子啊!”湘江战役印证了“群众是山,群众是水”的真理,民心所向就是最大的战斗力。新时代的“军民团结如一人”,在灾难救援、科技强军中续写新章。汶川地震时“十五勇士”从5000米高空盲跳震中;泸定地震后,川藏兵站部官兵徒步奔袭抢通“生命粮道”;地方企业以“科技拥军”助力航母电磁弹射、高超音速导弹研发。从“半条被子”到“智力拥军”,民心伟力始终是强军征程上最深厚的根基。历史昭示,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窠臼,方能在强军大潮中挺立潮头。(王一一)

关键词:实战密码

相关推荐